假如我们没有真实的被别人爱着,却依然能够感觉到爱意,这是不是一件更美好的事情?最近偶然发现的一个App让我想到这个问题,同时我还想到, 如果未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把爱外包给机器的时代,那会意味着什么?
我第一段真正意义上的恋爱经历发生在20岁左右,那时我还居住在海外。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必须返回美国,此后的一年,她对我的感情逐渐冷淡,而我的感觉却依然浓烈。在和许多人的交流过程中我意识到,在恋爱中被无回报的爱所伤害心碎的我,不是一个人。
唯一真正的安慰,是我明白了正是这些经历才让我们成为人类:就像吞咽一个锯齿形的小药片,过程总会有些不舒服。
被编程的爱情
比如一个刚工作没多久,正为新工作而投入热情的小伙子,想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心一下,但又纠结需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刚追到的新女友。(译者注:就像男生想打dota,却因为不得不应付自己的女友而成为「猪」一样的队友)。如今,他拥有了一种自动「关爱」女朋友的方法——只需用一个App就能够源源不断的发送一系列浪漫信息。
这可不是我异想天开或胡编乱造的,这款名叫BroApp的App的确存在着。在它的开发者看来,未来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将大部分私密交流任务外包给机器。
就像其他所有工具一样,在BroApp的背后有人的存在,这里的人指的是那些在处理和女友的关系中需要更多效率和便利的人。从动机上来说,这与19世纪初年轻人写情书的情形极其类似。那个时候,年轻人为了提高情书写作效率,往往一次性写好一大捆情书,贴好邮票并写好地址,然后选择在不同时间投递出去。
不过在BroApp这个例子里,很多信息是被一个「bro」完成的。这就使我们超越了仅提升效率的目的,而走入一个真实外包思想和感情的世界。我们曾因Hallmark(贺曼贺卡, 以帮助人们表达情感及与他人沟通而著称)达到这个效果,当然,BroApp与贺曼贺卡还是有些不同,BroApp显然想要发起一次更深刻的改变。
为什么BroApp让人感觉如此离经叛道,为什么开发者们费尽心思不让使用者的女朋友们知晓这个软件的存在?这或许是因为软件的设计理念本身就是基于一种假象:虽然Bro表现得十分体贴和无微不至,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只是一个机器。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App预设的产品理念,它真正关心的是女朋友认为她被爱。进一步来说,按照bro的逻辑,她是否真正被爱并不重要,只要她感到被爱就对了。未来,我们势必将要面对这个可怕的进退两难的问题。
黑暗中独行
在我此前经历的那段没有回报的爱情中,当女友不再爱我时,我是可以感觉到的。但现在这种情况显然更糟,因为你压根感觉不到对方到底还爱不爱你。换句话说,单恋令人悲伤,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已经变成单恋这种状态都不知道,那简直就是悲剧。这个人不仅失去了爱情,还遭遇欺骗和背叛,就像在黑暗中独行。
MIT教授Sherry Turkle(曾在TED发表以「科技使人孤独」为主题的演讲)在《一起孤独》(Alone Together)一书中,研究了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关系,她探讨了在这个科技新时代,人们如何在黑暗中独行。她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社交本能使人类很容易将社交关系投射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上:特克所说的物品,是指能激发孩子情感依恋的玩偶,比如菲比小精灵(孩之宝公司旗下的一款智能玩偶)和真娃娃机器人玩偶。更有甚者,是一只叫帕罗(Paro)的机器海豹,用来充当老年人的伴侣动物。特克认为,我们对社交的内在渴望让我们不仅很容易将情感倾注在机器上,而且还是倾注在那些不可能真正爱我们的机器上。
我并不否认这种可能性:也许有那么一天,人工智能也能感受到爱。但是如果没有与人类完全相同的身体结构,它们很难真正感受到人类的爱;话又说回来,世界上也并没有两个人能感受到完全相同的爱。所以,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在电影《她》(Her)中展现出的愿景,也许有一天终会实现……只不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能就只能跟那些不懂爱的东西搅在一起了,甚至可能爱上它们。它们能做出爱的表现,但这不是真正的爱。这种没有回报的爱,披着高科技的外衣,把我们扔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被模拟的爱情
如果我儿子在成长过程中,从没体会过来自另一个人的爱,这将是一种什么感受?想象一下,十年后的感恩节,家人围坐在饭桌旁,他却向我们坦言自己找了个虚拟女朋友,因为人类女孩都太麻烦,不如虚拟女友来得简单方便。我很爱我儿子,所以我一定会尽力支持和理解他。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会感到一种巨大的悲哀,
所以我一定会尽力支持和理解他。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会感到一种巨大的悲哀,因为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除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所能给予他的爱是种怎样的感受。
如果「虚拟女友」听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那么你应该知道,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此时此刻正在日本发生着。
日本国家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2011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单身男子中打算终身不婚的人口比例自1987年以来翻了一倍,占了单身汉总人数的9.4%;而单身女性中不婚人口的比例也增加了一半左右,达到6.8%。不仅如此,在18到34岁年龄段的人口中,有49%的单身女性以及61%的单身男性没有稳定的异性恋爱关系,这一比例同样自1987年以来增长显著。(遗憾的是,这份报告并没有涵盖同性恋爱群体)。
日本人对待「性」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尤其是年轻人的性观念。2011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性教育协会对某一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进行了调查,并发现19%的男性和48%的女性认为自己「性冷淡」或者「性厌恶」。同样的,这个比例在近年来大幅上涨,并且在低年龄段变化尤其显著,在16到19岁的年轻人中,有36%的男性和59%的女性表现出对「性」的冷淡或者厌恶倾向。
这一数据背后反映了较为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当然媒体也有炒作之嫌,但当下日本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对此,通常的解释是,随着女性在经济上日益独立,她们愈发不能忍受文化滞后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男人因而受困于二战后重建时期形成的工作和行为的道德准则中。由于无处宣泄,男人的注意力开始转向网络色情小说。
但是,「色情文学」的出现并不足以顺应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的细微改变,尤其是「御宅族」文化的崛起。简单来说,「御宅」一族可以理解为nerd或者geek,但其实「御宅族」更多的是用来讽刺和贬抑那些无法与电脑之外的真实世界自由沟通的群体。你们一定都见过日本动漫中大眼睛的人物形象,现在想象一下,这些具有性别、令人迷恋的物体已经成为一些男性心目中的2D和3D「女朋友」。「Dating Sim」的创始人Konami甚至在海滨城市热海为恋爱游戏「LovePlus」(这是KONAMI在NDS平台上推出的具有真实时间模拟的恋爱冒险游戏,根据玩家设置的NDS时间,玩家就会在任何的情况下打开主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不同的场景下和心爱的女孩子一起生活、交流。)的玩家和他们的虚拟女朋友们举办了一场夏日聚会。这不是黄色小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虚拟的恋爱关系,而且我相信目前的形式还仅仅是这个产业的雏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