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需要更多成功人士回乡


  湖南社科院院长退休后下乡当村支书的新闻出来后,引起了热议,有质疑者,也有叫好者。我感觉应该跳出现象看本质,从更宽广的角度去看待。

  首先,干部退休回乡古代为常态,今天只是开始重现,今后可能会更多。从小我们就背诵着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实这就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的一个经典写照。翻查历史,像贺知章这样告老还乡的官员比比皆是。这些年,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和户籍制度的松绑,干部退休返乡的事例逐渐多起来了,我身边就有。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将来也不排除有更多城里干事的人,会回到农村去。

  其次,干部退休回乡,是改善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根据专家研究,中国古代的“治不下县”,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乡村存在着一批士绅阶层,他们大多是退休官员、外面谋事的成功人士、还有名望较高的长者、私塾先生等,靠推行乡规民约维护着乡村的日常治理,可以称之为“精英群体”。今天我们的好多村子发展不起来,好多合作社没有活力,根子在缺乏一个好的带头人,缺乏“精英群体”。有专家讲,日本的农会好、咱们台湾那边的农会也不错,我看了一下资料,主要管理者好多是来自城市的人才。所以,让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返乡参与乡村治理,用好他们的名望、公信力、资源统筹力等积极因素,带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未尝不是好事,可以宽容地看,并积极创造一些条件。

  再次,应该着眼于退休干部回乡现象来研究制订一些吸引“精英”下乡的制度设计。不仅仅是退休干部在回来,还有大学生在回来,外出的农民工也在回来,更有一些城市的成功人士慕名来到农村,这就需要一个制度上的设计,能否放宽视野,为农村的发展选出更多的人才队伍。像中组部等部门已经下发通知,从机关中选择优秀干部,重点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是不是可以再放宽一些政策,让更多有能力、在精力、愿意在农村实现一些人生理想的人有一个可以进入的平台,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转型升级。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首发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频道2015年6月23日《三农中国》栏目,链接:http://country.cnr.cn/snsp/20150623/t20150623_5189237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