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币结算,准备好了吗?(上)


              印尼币结算,准备好了吗?(上)

 

对于印尼工商企业来说,近段时间的一个热点议题是研究如何应对即将于七月一号实施的印尼中央银行的一项新法规,该法规规定从七月一号开始印尼境内的一切商业活动的计价和结算一律采用该国法定货币印尼盾而不得再采用以美元为主的其它货币进行。作为一个国家的主权象征之一的货币,在本国内部的一切商业活动中充当计价和结算的工具无疑是其职责的体现,是其天生的重要功能,也是其存在的最主要理由。因此,从理论上说,自印尼独立建国的一九四五年起,该国境内能流通使用的唯一货币就只能是该国的法定货币印尼盾。从这一角度来说,印尼央行在理论上早在该国独立建国的一九四五年时就应该颁布实施该项法规。

 

然而,现实情况如何呢?笔者记得当年刚到印尼来工作时曾发现的一个让人很困惑的现象:印尼境内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计价和结算竟然普遍使用美元而不是本国的货币印尼盾,这与笔者在中国大陆工作时早已习惯的在大陆境内只能采用人民币计价与结算的情形完全不同!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还逐渐了解到当地的一些商户尤其是华裔热衷于购买各类资产如土地,楼房,金块等,即便存款也有相当部分比例是存美元等外币而非当地货币印尼盾,更有不少人士包括众多的非华裔印尼本地富商和官员等将资产转移到境外。据近期印尼媒体报道的印尼官方呼吁其本国公民将存于新加坡的约四千亿美元(官方猜测的数字)汇回印尼用于国内投资等估计,印尼民间在境外的金融资产数额庞大,具体有多庞大肯定是一个永远也无人知晓的数字。

 

表面看来,上述种种现象与印尼普通民众尤其是华人的文化和理财传统相符合,反映出的是普通民众的所谓“存钱不如存货”的观念,其实质则是货币的另一项功能的具体反映,即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的反映。这些现象映射出印尼盾的价值储藏功能远不如其它各类资产如土地,楼房,金块和其它货币如美元等外币的储藏功能,或者说这些资产的价值相较于印尼盾的价值更为稳定,人们从现实的经验教训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储藏这些类别资产以达到尽可能地保障自身劳动价值的目的而非选择储藏印尼币来达到相同的目的。这是人们自发的市场行为的结果!印尼众多工商企业出现的这种广泛使用美元等外币(良币)而非印尼币(劣币)计价结算的现象也为笔者于201074日发表的《人类正要迈错第三步--评多中心国际货币体系 XV》一文中从理论上剖析过的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的谬误和从理论高度充分论证过的信用货币时代必定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论断提供了充分的实证例子!

 

为了让大家对印尼盾价值不稳定有更直观的印象,笔者列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到目前(612日)的这段短短7年的不太长的时间里,印尼币与同样遭受到危机影响的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的货币兑一美元的价值变化,见下表:(2008年数字非精准数字,仅供说明问题的参考):

 

 

  印尼盾

   泰铢

  韩元

菲律宾比索

马来西亚林吉

2008

  9400

  33

  950

   41

  3.25

20156

  13330

  33.62

  1111

   45.25

  3.758

变化率

  4181%

  1.88%

  16.95%

   10.37%

  15.63%

 

从上面的兑美元的变化很明显地看出,印尼盾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以兑美元贬值超40%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动,比第二高的韩元高出约25%

 

假如将时间再拉长10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那时印尼盾兑美元约2500,至今变动高达433%;如果再拉长10年至1988年,那时印尼盾兑美元大约为1700,那么至今兑美元变动高达684%

 

正是因为印尼盾兑美元的这种价值不稳定反映出的其货币价值储藏功能的缺陷,导致工商企业从业人员选择价值相对稳定的美元等外币用于彼此之间的业务合作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以求得到带给双方较为公平合理的合作结果。因此,工商企业选择美元等外币作为相互业务合作的结算货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理性行为的表现。如果撇开货币主权的观点来说,让企业自己选择计价和结算货币是合情合理的,他们这些年来采用美元等外币计价和结算恰恰反映出工商企业的从业人员是理性敬业的,也反映出他们为企业获取利益的行为是负责任的。如果要强调货币主权论,在民主政制下,政府部门和央行也不能仅仅表现出自己的权力比如出台一个法规要求企业必须遵照执行,同时更有义务和责任协助相关企业避免或减少因相关法规的实施所带来的可能损失,具体就该项必须采用印尼盾计价和结算的法规而言,工商企业也有权力要求印尼政府和央行必须保证印尼盾价值的相对稳定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直相对地不稳定!

 

而政府部门和央行力求稳定本国货币价值必将为国内的所有工商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金融环境,从而为本国经济的稳健运行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笔者在今年初发表《2015中国的机遇与印尼的挑战之年》系列文章中,强烈呼吁印尼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今年及未来2-3年印尼币价值相对稳定以达到让印尼经济发展更良好健康的目的所在。而过去半年来印尼币汇率变化的实际情况显然与笔者的期盼有相当大的差距。

 

笔者不清楚印尼央行在出台该项法规之前是否已全盘考察研究过该项法规的实施会对印尼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产生哪些影响?是否全面分析探讨过实施该项法规的较为有利的时机?以及是否研究过如何实施该项法规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后果?也没有阅读到有关央行将会采取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的相关措施等等的报道文章。笔者冒味发表该文,试图就实施该项法规后,对印尼的经济将产生的可预见的短中期影响及后果表达一些肤浅观点,并针对这些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为印尼央行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意见和建议,以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笔者认为,就短中期而言,该项法规的实施将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印尼的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注意,尽早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求降低给经济的正常运行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

 

导致货币短缺加剧债务拖欠:根据目前一些报道的印尼工商企业实际存在的每月约60亿美元的以外币计价结算的交易规模估算(注:笔者认为实际交易金额应更高,或超100亿美元),该部分外汇计价和结算的企业间的商品交易在强制采用印尼盾计价结算后,将需要增发相应规模的印尼盾基础货币或央行再贷款或其它方式将这些增加的货币量投放市场,即便按照较高上限的货币年流通速度3次计算,印尼央行需要逐步增发约320万亿以上规模的印尼盾货币量投放市场以满足执行该法规后市场对货币数量的实际需求。该增发货币数量相当于印尼政府去年全年实际税收总额的24%左右;

 

印尼央行是否已经考虑到需要增发这么庞大的货币数量到市场?是否已经准备好通过什么方式或哪些渠道将这些货币疏散到市场中去?是否已经计划妥当在多长时间内将这些货币分批地逐步投入市场?印尼银行业是否会配合央行的相关举措以满足市场需要?等等。

 

(未完待续)

 

杨钦松

2015614日于雅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