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连发重磅文章意味着什么?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中纪委网站“学思践悟”专栏连发重磅文章——《讲政治顾大局》、《突出执纪特色》、《创新监督审查方式》,这三篇文章的题目虽然“有些平”,不够抢眼,但细细研读,内容却是分外重要,透露出的信号值得关注。,在推动反腐从治标到治本转变的关键阶段,中纪委似乎又在酝酿新的大动作。

 

中纪委连发重磅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声势浩大的反腐将告一段落,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对反腐都失去了最初的紧张和兴奋,反腐队伍自身也己经疲乏不堪!中纪委的文章也重申要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纪律检查机关绝不许成为“独立王国”!

 

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纪委一下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权力部门”,现实中,有个别纪检干部在纪律审查工作中违反工作程序,“先斩后奏”、“搞倒逼”、“反管理”,把事儿办得差不多了,甚至已经是既成事实了,再往上一端。这使得一些人开始担心,纪委会不会变成一股不受约束的权力,成为“独立王国”?

 

在《讲政治顾大局》一文中,中纪委对此表明了的态度:处置每个反映问题线索,审查每个违纪案件,都必须始终讲政治、顾大局。言下之意就是:纪律检查机关绝不许成为“独立王国”!

 

王歧山赴河南考察时,也坦言纪委要回归执纪主业,不一味追求办大案,不做党内的“公检法”。中纪委《突出执纪特色》一文指出:“有的纪委领导把法律当成纪律审查的尺子,只重视查办能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同时指出,纪委有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的倾向,甚至有的人对领导干部的“小问题”视而不见,总是先等等、再看看,“养大了”再办,一处理就“算总账”。

 

多抓几个老虎,办案干部的确成绩斐然。但话说回来,那些从纪律缝隙中溜走的“苍蝇”怎么办?他们有朝一日长成猛虎,谁来负责?哪个违法的不是从违纪开始的?这一点中纪委再清楚不过,用王岐山的话说,纪委要做“啄木鸟”——惩与治结合,惩最终还是为了治。在官员没有问题时,通过谈话、民主生活会等方式防患于未然;当官员有腐败苗头时,及时报告、劝诫,抓早抓小,救人于悬崖之前;遇到无可救药的“烂树”,与检察机关强强联合,分段作业,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中纪委连发重磅文章实际上也暴露了反腐的艰难和尴尬。无论是即将受审的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还是己经被判刑的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以及形形色色的“老虎”“苍蝇”,都很善于伪装,也惯于表演,无论在台上还是在会上,讲起反腐都是滔滔不绝,而在台下会后,则是疯狂敛财贪婪无比。

 

导致贪腐泛滥的主要原因在于党政部门乃至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缺失,权力没有运行在阳光之下,私授权力取代了正常的官员选拔制度。犹其是党政一把手权力太大,使得权力高度集中而且被私人化、家长化,从而导致许多党政一把手一手遮天为所欲为贪得无厌!

 

权力一旦异化为私人权杖,其随意使用几乎成为必然,贪腐更会泛滥成灾。如果把官场的清廉寄希望于官员个人的道德约束或是空洞的理想之上,更是自欺欺人!《领导者》杂志在采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李成时,谈到中国的反腐问题,李成坦言:现在的反腐,王岐山反复说过,现在是在治标,而不是在治本,但是能为治本赢得时间。

 

治标不治本的反腐不可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一抓一大把只能说明腐败已经遍地开花,站错队算倒霉,打死老虎武松又会变成老虎,去个孙悟空或许会来个猴。因而执政党应该彻底反思,完善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吸纳世界上一切有利于预防腐败遏制腐败的成功经验,标本兼治,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置于全民的监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