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国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披露,教育部正在推进中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工作。
通常,这类教育研讨会不管是否挂有“国际”之名头,都逃不脱烧钱“务虚”的烙印。若说本次研讨会亦有“实”的成分,笔者以为“正在推进中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工作”当属其一。
在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逐步推进“得到国外认可”的工作,始于国家推进中国高校毕业文凭直接被国外承认的努力。据目前可查的信源,1980年代中期,斯里兰卡率先与中国签署了两国高校毕业文凭互认双边协定。截止2009年春,与中国签署同类双边互认协定的国家(地区)超过40余个,英法等大多数欧元区国家均已被囊括其中。若将时间轴拉至2014年底,与中国签署同类协定的国家数量更多。究竟已有多大的数量,一时没有查到权威数据,但笔者知晓,今天若有哪个国家与中国签署这类协议,肯定构不成新闻。
据公开资讯,推进中国高考成绩被国外高校直接认可的工作,比中外高校文凭互认晚了20余年。2012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宣布,从当年起,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的中国高中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就读悉尼大学。今年5月,美国旧金山大学也宣布,高考成绩优异的中国高中毕业生,凭高考成绩单即可直接申请今年秋季到该校就读的名额。在旧金山大学之前,美国已有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萨福克大学、杨百翰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笔者将其形容为“中国高考成绩开始批量‘出口’美国”。
除美澳之外,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等诸多发达国家,亦已先后承认中国高中毕业生的高考成绩。国家强盛了,该来的都会来。然而,回眸历史却不是这样令中国顺心和省心。改革开放以降,中国教育曾经不得不长期面对两大人为造成的被歧视与被嘲讽之尴尬:
国际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香港与台湾,都不承认中国高校的毕业文凭,更遑论中国的高考成绩。表面看,这是人家对中国高教的水准持怀疑态度,深层次则是变相的“意识形态歧视”被滥用,骨子里是不愿意直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好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齐心助力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大发展,可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终过万重山”。
国内学界舆论界,尤其是教育领域内部分所谓学界精英式教育专家,一贯可劲诋毁、贬损、丑化、攻击祖国的教育制度、机制和教学内容。尤其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更成了“重灾区”,以至于在不少人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摧残”中国亿万青少年的代名词。
除了以上种种直接否定,还有各种形式的间接否定。这些年形形色色的国际国内的大学排行榜、大学科研排行榜、创新能力排行榜等等,都在有意无意地间接贬损中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成就,向中国普通民众灌输中国高等教育实在“太烂”的坏印象。
直面30余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之“烂”,恐怕主要“烂”在文科教学与教育,“烂”在对西方人文学科、思想体系、政治制度的盲目顶礼膜拜,“烂”在对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中国制度与中国道路的直接或间接的排斥与否定。
而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教学则完全是另一番气象。尽管仍然不乏抨击中国高等教育中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成果鲜见的声音,但至少在纳入“211”序列的中国工科大学,只要学生自身好学上进,毕业后再经历若干年的工作历练,绝大多数都能成长为堪当大用的设计师、工程师、检验师、工艺师、建造师和管理工程师。
正是这些平日里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数量已达千万人计的庞大的中国工程技术及管理群体,构筑起今天已坚不可摧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桩基与大梁。
曾经有一阵子,国内有人拿香港科技大学“臭”清华大学,一度让部分不明就里的国人,无端生清华大学“很不争气”之“闷气”。事实上,甭说清华大学,但凡国内纳入“211”序列的任何一所工科大学,其综合教学水准、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肯定都能排在香港科技大学之上。谁若不信,请拿出香港科技大学历年来在工学基础研究、重大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科研突破的大量事实来?拿出教学成果和技术成果转化为提升“香港制造”或“中国制造”水平的事实根据来?拿出技术转让所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扎实数据来?拿出获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项名录来?
反之,国内纳入“211”工程的工科大学,因为“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扎根于中国这方全球超级世界工厂的“沃土”,尽管仍然有许多不足,甚至在国内颇受诟病,但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反复融合互进的“产学研”良性循环。就这一“良性循环”的规模及产生的经济与教学的双重丰收,由于国统局、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尚缺乏据实宣传的意识和方法,国家尚缺乏定量之阐述。但这种全世界规模与体量都堪称最为壮观的“双重丰收”客观存在。否则,人们就无从解释:这些年,中国工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以令西方世界感到“震惊害怕”的速度奋起击进,总体差距大幅缩小,部分领域已与西方世界并驾齐驱,少数领域已步入领跑位置。
若事实不是如此,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国火电、中国水电、中国海工、中国航空航天、中国军工、中国通讯、中国电子、中国信息等一大批担当当代中国“国家名片”的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不可能出现如此巨大之发展。
尽管当下中国教育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脚步尚不能停下,仍有很多路要赶,但中国优质的工科教学对促成中国制造及实体经济的辉煌功不可没。此外,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国从小学到高中扎实的基础教育,无疑也为中国一代又一代“XX师”的培育、成长与成就,植入了必需的数理化基因。基础扎实,厚积薄发迟早会呈现。今年3月,一则令长期贬低中国基础教育的“学界精英”和“媒体跟班”们鸦雀无声的消息,为人们重新客观审视和评估中国基础教育的得与失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则消息提供的事实是:由华师大出版、已“折磨”上海学生22年的教辅教材——《上海数学一课一练》,被英国政府教育部门买下版权。众所周知,英国是近代教育的诞生国之一,又一向以现代教育强国自居。英国何故青睐上海的数学教辅?乃至一贯被贬损为“填鸭式教学”的中式教学法,何至于突然间被高傲的英国所看重?专程来沪购买教辅版权的英国教育高官直言:“希望借鉴上海的教学经验,以提升英国学生的数学水平。”笔者不知英国此举在世界上算不算“首例”?但笔者深信,它一定“后有来者”。
这些年,中国出国留学狂潮成为世界新奇观,从1978年到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总计已破340余万人,以至于西方国家纷纷把争抢中国留学生作为一门“低成本”的“大生意”。曾经,就留学这门“生意”,中国几乎只见出去,罕闻归国,后来回国人数渐渐增长,但仍远少于出国人数。至2014年,当年留学归国的人数比当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只差了6万人。笔者坚信,用不了几年,中国此项服务贸易将引来历史性转折。
对中国高等教育及小学至高中段基础教育成就得失的客观辨析,是我们观察评估祖国进步的一个侧面。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家争相与中国签订人员往来互相免签或落地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香港台湾同胞千方百计到中国大陆找工作、谋饭碗直至签证到期仍“赖”着不肯回,直到昨天IMF终于公开发声明承认“人民币并未被低估”,这些细微变化,数都数不过来。纵然,它们变化都是局部之变化,可把它们叠加到一起,那便是整体的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