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不可以一直增加或处于高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17116.8亿元,增至2011年的117734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以上,实现了行业总产值增长近七倍的惊人飞跃。这期间,在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齐头并进,房地产投资过快得到有效控制,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建筑业占GDP比重稳步上升。2012年仅上半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就达到50460亿元,是2002年全年的近3倍。建筑业本身就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 建筑业的上游行业种类繁多,包括钢铁、水泥、砖瓦、建筑陶瓷、平板玻璃、铝材加工、化工、纺织、五金、电梯等行业。建筑业的下游相关行业主要分为三类:房屋建筑业的相关行业为房地产行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行业为各地市政工程建设行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行业为各种交通运输业。
目前的情况是,建筑业由于房地产业下滑,因为现在的无房族对购买房产望而兴叹,他们的钱顾了生活就不错了,因此房地产业不景气;国家对棚户区改造不再有以前那么大规模建设;汶川地震震后大规模的建设及玉树水灾的灾后建筑也不存在;各省援疆也已经到了收尾阶段;新农村建筑也已到了后期,因此建筑业出现了大规模的缩减;由于土地面积过于紧张,中国不得不减少公路桥梁的建设。由于建筑业的缩减影响到了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产能过剩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建筑陶瓷、平板玻璃、铝材加工、化工、纺织、
电梯等行业。如果一味采取市场为导向,不介入ZF干预,其后果就是建筑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大规模的缩减。建筑业固然应该缩减,但是应该让其在不严重影响经济总体下,适量地进行减少建筑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规模;选择适当数量的水利项目进行建设,要说明的一点,在建设项目总量控制要平稳建设。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建筑业企业70414个,比上年减少1449个;从业人数4311.1万人。
以下是工信部文件: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下达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4〕148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企业,并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公告了相关企业名单。
公告显示,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等十五大工业行业进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
其中,炼铁44家、炼钢30家、焦炭44家、铁合金164家、电石40家、电解铝7家、铜(含再生铜)冶炼43家、铅(含再生铅)冶炼12家、水泥(熟料及磨机)381家、平板玻璃15家、造纸221家、制革27家、印染107家、化纤4家、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39家。
工信部要求,有关省(区、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在2014年9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生产线(设备),确保在2014年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并按照《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产业〔2011〕46号)要求,做好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现场检查验收和发布任务完成公告工作。
以下是我的观点:在对待建筑业,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些项目使其规模缓慢缩减,我们可以开发旧城改造;县改市建设项目;对旧公共设施进行换新或改造;对县基础设施及建设项目进行开发,之后我们可以实施城市化建设。在道桥方面我们可以对城市地下轨道建设;对旧有公路桥梁进行改造,还有一项就是针对建筑业等产业的缩减可以让一部分年老工作人员提前退休。能选择的项目我列出一些,希望大家能多提意见。
以上文章说明了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弊病,是建筑业与基础建设不可持续及一些行业生产过剩造成中国经济的不可持续性的。
二、由于国家对旧有城市进行拆迁式改造,使得打工者房租上涨至使很多企业招收不到劳工,有的迁往外地,有的干脆倒闭。
如果内地省份也采取对旧有城市进行拆迁式的改造,也会引起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会产生企业倒闭现象,呼吁上级部门关注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对租房居住的劳动力采取补贴的办法,合适地处理发展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象,采取妥善的办法对旧有城市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