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下行常态化


下面这两段文字只有数字有细微差别,其他都是一样的:

311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511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

这期间,央行还在25日和420日分别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

……利率下行的次数和央行的动作频率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常态化。

正如很多人没有预测到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开行最终成为很赚钱的银行,很多人也没有预测到中国经济会在“中国崩溃论”下有这么多年的两位数增长。这是由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崛起式发展周期决定的。同样,很多人可能没有预测到利率下行会成为银行业未来五至十年要面对的常态,很多人也没有预测到人口红利和老龄化的剧变会让中国经济中低速增长的常态会持续一个较长的周期。

相较于过去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中2012年可谓两者的分水岭。十八大前十年,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人口红利的促进下,造就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GDP增速从2012年开始回落,银行的不良也开始呈上升趋势,粗放式的“世界工厂”优势荡然无存。经济下行已为常态,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金融风险: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一个超速繁荣的时代已结束,一系列问题涌现出来,实体经济的现状令人堪忧。

那么,在人口红利结束甚至断档的时候改革红利能否接上?在中国制造比较优势结束的时候中国创造能否接上?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靠出口贸易赚外汇模式不可持续后,一带一路走出去输出中国标准能否接上?对银行来说,银行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国家经济好的时候,银行都好过,国家经济不好的时候,银行没有好过的。为此,总理417日走访国开行、工行的座谈会上也抛出尖锐问题:“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可多方面调查数据表明企业利润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财务费用之后不就成了负增长了吗?”

“的确如此,企业都不好过,银行怎么能好过呢?企业都好过,银行把钱借给他,他挣钱了,对银行的本息有充分的保证。经济下行,企业都赔钱的时候,他自己的那点赔完就赔你的钱了,就是这样。”天津滨海农商行副行长接受《银行界》采访时亦如是说。

在这样的周期面前,中国经济一方面是唤醒“中国梦”,激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同时一路一带走出去,并用改革盘活国内存量;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则要有自己明确的低利率生存战略:如何在利率下行周期可持续发展,在利率市场化、经济下行、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四个背景下每家银行怎样的精细化定位?这是技术活,不是靠粗放的规模。

传统的利差缩减,原来靠存贷差便可轻松获利的安全大门已被拆除,一批同质化的法人银行,出现客户停滞甚至下滑的风险,那么,靠存贷规模如何转变为靠留住客户和交易量?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原来银行由国家信用隐性兜底的安全大门也被打破,市场化后的银行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欲在这场浩浩荡荡的银行改革和转型浪潮中站稳,银行就要靠越来越专业的技术:零售业务理财化,理财技术好的银行会通吃;对公业务投行化,能够构筑金融生态圈的就会交易量最大化。

对老百姓理财来说,存款利率下行,也要找到存款的替代品。可以更加关注票据理财,寻找高收益投资产品。如“银票e家”产品收益率还高达6%,与同业相比处在较高水平,进一步帮助投资者跑赢银行存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