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拳秘谱》是继梅拳第五代祖师杨炳【清康熙1712年的武探花】所写的《习武序》【1742年】之后的又一梅花拳武功方面的重要文献,它的主导思想与精神是和《习武序》一文一脉相承的。
部分内容摘抄如下:
浑 元 论
浑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
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气擎停。
欲将形形求真形,须将真形合形形,
真形合来有真诀,合到真形彻底灵。
聚 气 论
势峥嵘,气泓浓,
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
忽然,神以役气,气以役形,
霹雳交,心火动,上下左右遍体行。
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
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气化精以成此形骸。既生之后,赖后天水谷之精液以化精,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妙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质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以殚毕生心力而漫无适从也。夫精以神聚,神以气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束,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充,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即南林所谓内实精神之说也。但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黄,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猛勇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为练气练形之最吃紧者,谨之秘之,慎勿轻传匪人。
三节九段论
三节者,又天地人三才也。人有上中下三节,身体立正两手上伸,则两臂为上节,白头至臀为中节,自胯至足为下节。两手在上像天之日月星,身体居中像人有精气神,两足在下像地有水火风。上三节手腕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三节,白头至主心骨为中节之上节,自主心骨至脐为中节之中节,自脐至两臀为中节之下节。下三节胯为根节,两膝为中节,两脚腕为下节。人体之构成有三百六十五节,像一片散沙不能团聚在一块。身一动有脚去手不去之患,是故习艺之人不懂三节九段,则落点不整,出手不能发出干百斤气力,能知三节九段,六合如一,身体自然能成一块,体重一斤,能打十斤,十斤能打百斤,有百斤之体自能打千斤之气力也。
六 合 说
何为六合?人之一身分为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者,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为六合。所谓内三合要动,外三合必随,心一动全体俱动,稍有一处不合,发手必不勇猛,落点必不坚刚,欲求疾快猛,必不能也。在练习时起身落点要整,自然能进能退,动如风吹不停,行如流星赶月,自然能达到上乘矣。
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
三尖为气之领袖,乃气所归著之处。人但知此三处宜坚实勇猛,不知落点宜全体坚硬如石,方能不惧人之冲突,不虑我之不敌也。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骨节者空隙也,乃人身之溪谷,为神明之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似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胯、膝、脚三节,左右共十二节,乃人身之大骨节。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此。如实沙袋,逐层填实,虽软物使之坚硬,但气落随势,有前后内外上下之分。如侧身直势双手前攉者,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骄于上,肩俱脱膝弯后凸,气填于后,脚脖伸展,气填于前,胯俱内收,气顶于内。侧身双手下劈者,肘心气填于前,手腕摧于下,前肩脱下,后肩提起,前膝屈顶,膝盖脚脖撅,气填脖后,膝胯屈,后膝颠伸外侧,脚脖伸踏外侧,颠提胯,正身前扑。双手侧竖前打者,肘心气填于中,手腕气实于外,肩俱脱,膝盖前顶,气实于前,脚脖屈握,气顶于后,胯屈握小四平势。两手平脱者,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填于内,肩俱脱,膝分摆,气实外侧,脚脖内侧著力,胯外开。余可类推。
三 尖 照 论
练形不外动静,动贵气擎不散,静如山岳难摇,方能来去无失着。每见俗学动静俱不稳妥,盖未究三尖之照与不照也。三尖照,则无东斜西歪之患,三尖不照,则此牵彼扯必有摇晃之失。如十字势左脚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脚尖,头照右手,则上中下一线,不歪不斜必稳。侧身右脚前,右手前顺势者,头照右手,右手照右脚必稳。余仿此。
擎停成论
此交手诀,非练法也。未交手先将中气吸聚中宫满腹坚硬,全体振动,勃然莫遏。如行军未对敌之先预将士聚齐,号令严明,鼓齐勇气,以待敌兵,使气有根非空洞虚壳也。擎者即气血畅流,无牵无挂,无阻无碍,连绵不断地自然运行,此即静以待敌之态也。停者已交手也,气聚神凝,落点不先不后,不偏不倚,阴阳均匀停停不多不少也。成者已交手落点之后,仍还原以待再发也。盖落点而不还原,气散而不聚或气聚而不散,则出手后不可继而再发矣。故阴势阳出者,仍还之以阴,阳势阴出者,仍还之以阳,成而不散,生生无穷,虽千万手气总不散,更兼内丹素成食气不绝,即不得食而真元充足,自无饿馁之患。历考古之名将,愈战愈猛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诀,非别有元窍也。
行 气 论
任他勇猛气总偏,此有彼无是天然,
直截横兮横截直,一气摧二二摧三,
由他滑快归远路,我守安逸自粘连,
如问是甚元妙诀,只在行气一动间。
此交手认路占巧法也。手一出,气必偏着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劈其上,斜正屈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不备也。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转手头催二气以打之,他再变化,我摧三气以打之,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也。但需占其行气方能入壳,盖方接手彼气才来,其气未停,我乘而摧之,则可东可西无不左右逢源。其机只在一动,他动我即动,他自不暇为力,若待他不动而我方动,他反乘我之行气也,其间不容毫变,学者且宜留心,以五势梅花桩为主要用功方法。
得门而入论
语云:法有外门,非外门乃门外也。盖拳之摧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如物之藏室,不得门而入,纵神仙拳无由升堂直入探而取之矣。拳之门在手,而手之门有三。手腕一也。此外大门也,肘心二也,此进一层二门也,膀根三也,此更进一层三门也。进此三门,已进内院,可以升堂入室矣。故交手又只在手腕者,则屈伸往来任意变幻无穷无尽,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亏,终不能摧人一点即倒。着意肘心者,虽进一层门,未即近身,尚有变幻,不能操必胜之权。惟一眼注定他之膊根,不论他先出手我先出手,只在此处留心,邀住他手,粘连不离,随我变化,任意指挥,无不如意,他自不能逃我范围。师云:言不明,艺不精,先学理,后学艺,理不明,艺不通。
头手二手前手后手论
外门入手相交,多失着者,以其有十失,故不能取胜。未交手不知聚气,空腔无物,气发不疾猛一失也。不知两手交搁胸前,以顾上下冲击二失也。未交手先摆势,空隙显然三失也。闪势而进不敢直入,舍近求远,劳而不逸四失也。进必上步,横身换势,宽而不窄五失也。交手只在手腕,不知进身六失也。放过头手,不敢打人七失也。二手救住还不打人八失也。三手四手方才冲打九失也。闪战错位,粘连不住十失也。有此十失安得不败。未交手即聚气凝神,气擎不散,两手交搁胸前,看他那脚在前,即粘近身注意他的膊根,制住他的膊,此即闪门之法,以待他之动静,我先出手照住他的膊根,一伸手即是头手,要得手不俟二手。若他先出手,我也照住他膊根,一伸手即不得手,亦必顾住他手另觅打法,不至手迟而又生变。盖此法乃开寸离尺之巧,照住他膊根开一寸则手梢已离一尺矣。又有截气捣虚之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如迅雷不及掩耳者此也。或遇捷手,退晃打我,我不换手不屈膊摧二气打之。或我击打他左,他退左进右,我不回手,挪打他右膊根。或我击他右,他退右进左,我不回手挪打他左膊根,盖我在圈内他在圈外,他以劳我以逸,任他滑快无不奇中,此前手击而前手打之秘诀,间亦有继后手者,则用所当用非强施也,若不当用,动必横身,每见用此而败。而迎人冲打者未见有此失也。欲达上乘之功,必由成拳继之拧拳之径,朝夕摩练,遇敌方操必胜之权。
点 气 论
似梦地着惊,
似悟道忽醒,
似皮肤燃火星,
似寒浸腠理打战悚,
想情景疾快猛,
原来是真意泓浓,
震雷迅发离火焰烘,
俗学不悟元中窍,丢却另寻那得醒。
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断营卫则在乎气。气之所著未有不疼,疼则不通,理应然也。能断血气之道路使不接续,能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以粉骨绝筋,毙性命于顷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明其聚,知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壳如射之中的,形体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镞羽停匀,神凝气充,圆如开弓,弓圆劲满,其中的之神勇,可穿杨叶彻七札,则在乎撒放之灵与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如弩之离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词,自然得之心而应之手,切勿作闲语观也。
心明教育:专注新教育成长,传播新财富思维,致力于身心灵和财富自由
快速关注:识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