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为何争相“讨好”中国?


从亚非拉、欧洲、到大洋洲、北美,世界各国拉开了一股“讨好”中国和中国领导人的风潮。

 

最新的例子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访拉美四国的途中经过爱尔兰,由过境外交升格为正式访问。爱尔兰总理肯尼携五位部长专程从首都都柏林驱车200公里,在香农全程接待李克强。他们一起冒雨访问了古老的香农加维农场,举行正式会谈、参加签约仪式并会见记者,临近傍晚,肯尼总理夫妇又设温馨家宴款待李克强夫妇。全程完全比照正式访问规格。

 

据肯尼介绍,目前爱尔兰对华出口占到了其全国GDP4%,在李克强到访期间,两国又签署了双方便利人员往来、农业等领域合作文件。强大的经济驱动是中爱互惠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要素。

 

不但是爱尔兰,就连和中国在历史、领土、地缘政治等问题上存在阴影的印度最近也对中国展开了外交攻势。莫迪总理特意调整外访行程,将本次出访原定的首个国家从韩国调整为中国,无疑是他高度重视对华访问的表现。这在中巴领导人刚刚举行一场富有战略意义的会面之际更显突出。

 

中印双边贸易额去年达到了700亿美元,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印度需要发展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而中国需要海外市场以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广高铁项目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之一。据报道,莫迪访华期间双方共签署高达400亿美元的经贸合同,直逼中巴的460亿美元。莫迪可谓满载而归,即使为了它们,他暂时低一下头,取悦中国领导人又有何不可呢?

 

不过另一方面,两国最棘手的边界问题和南亚地缘竞争问题,在访问期间虽取得些微象征性的进展,却无重要突破,这也为两国关系的前景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了恢复日中高层会谈也是不遗余力,以至于中国网民将其描述为“急于求见×××”。在他们眼里,安倍经过再三努力,而中国似乎是在满不情愿的情况下,在亚非会议期间实现了与中国最高领导人。

 

但他们有所不知的是,日本是个高度民主的国家,首相的一举一动取决于议会的多数意志,取决于决定议员存留的选民和提供金援的大财团意志,也就是首相必须满足选民的愿望。而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是日本国民最重要的需求。这是日本的最大国家利益。尽管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两国存在重大分歧,但安倍晋三却无法“任性”,必须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保持两国经贸关系的稳定,为其国家利益服务。

 

拉美的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也做好了准备“讨好”中国总理。李克强还未踏上巴西利亚的土地,媒体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两国将达成高达530亿美元的合同。在此诱惑之下,还有哪位国家领导人不为之兴奋?他们都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合同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意味着扩大就业,意味着民生改善。

 

俄罗斯也在“讨好”中国,它同意与中国加强战略合作,并与中国一起在西方传统的势力范围地中海举行军事演习,并打算卖给中国最先进的S400地空导弹系统。但在中国渴望的其他领域,如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进行原子能合作以及向中国出售东西伯利亚万科尔项目股权等重大问题上,两国仍停留在“意向”阶段,普京并未开绿灯。这也是因为普京是个彻底的国家利益主义者,不会一时头脑发热,搞哥们义气,满足中国的所有胃口。

 

中央电视台在习近平访俄结束后马上就罕见播放了沙俄侵华史的一些记录。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号。它意味着中国原先抱有厚望的中俄关系出现了阴影。

 

可能唯一不“讨好”中国的就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了。它在东海、南海存在主权争议的区域维系战略平衡、在保持太平洋、印度洋扩大军事优势、对亚投行暗中阻挠,美国似乎是中国的麻烦制造者,但归根结底,它也是在为国家利益服务。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确保现行国际秩序和规则继续有效,是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他针对中国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

 

但美国是个理性的讲道理的国家,即令双方存在诸多分歧,它仍然试图通过双边会谈和外交途径解决或缓解问题。美国副总统拜登在习近平仍是国家副主席时,就提前一年主动与其接触,也邀请他专访美国。习近平就任最高领导人后,奥巴马又主动邀请他在加州庄园“浪漫”会晤。现在克里又在中美经济和战略对话与习奥会前夕,来到中国进行苦口婆心的规劝。如此柔性安排,无非是在战略上重视与中国的建设性接触,将两国关系维系在良性轨道上。

 

自从朱镕基实行财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中央政府有钱了,并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中国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国,GDP按平价计算已超过美国。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考虑与中国搞好关系,以签订更多的合同。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都难以“免俗”。

 

话说回来,中国大举在海外进行投资和贸易,所为者也是国家利益。在过去两轮危机中,各级政府对内大规模投资并未大致目标,甚至带来诸多负面效果,也是如今经济增速放缓的潜在原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领导层调整思路,转而寻求扩大海外投资和贸易,探索出一条改善经济增速放缓势头的路径和方法,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国也急需在海外寻求战略支点,实现海外贸易战略通道的多元化,开拓更多的市场。但想法是一回事,战略是另一回事。此举能否达到目标,中国对各国的政策是否都合乎其宜,尚待时间考验。不过,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中国没有后悔的机会,一旦格局形成就绝难改变,这也正是为政者需谨慎从事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