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做真正的领袖和公民
张校长主讲时间:2010年3月2日
笔录和整理:李元峰
六、如何从《资治通鉴》里了解和学习古人有怎样高明的智慧?
“刚才讲道:聪明人会从司马光记录的历史事实中学到智慧,我们现在就用实际的例子,看看这里面到底古人有怎样高明的智慧,如何处理复杂棘手的问题,看你们比不比古人更高明。”张校长笑着讲道,“大家读‘智伯请地与韩康子’一段。”
于是大家读道:“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1.张校长现场表演“三家围赵”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来现场表演一番。”张校长站起来走到小诚面前,拿起她的电纸书(电子书阅读器),边看边说:这个不错,我就要这个,你给我吧!
小诚望着张校长的模样,犹豫了半天说道:好吧,给你。
张校长笑着问道:为什么这么轻易就给我呢?
小诚无奈地说:不给,那我就惨了。
张校长笑了笑,然后走到小磊面前,拿起他新买的高级电纸书说道:这个也不错哦,我一个不够,再拿一个给我儿子用,你给不给我?
小磊语气强硬地说:不给,凭什么给你?
张校长用威胁的口气问道:你敢不给?
小磊口气软了一些:嗯,没理由么……
张校长做出要袭击的样子,再一次威胁道:到底给还是不给?
小磊无奈地说:好好,给,给……
拿着两个战利品的张校长走到小刚面前,也准备再一次无理由地要电纸书,小刚却在之前赶快把电纸书藏了起来。这时张校长笑着告诉大家:“这段讲得也就是这个意思,智伯没有任何理由地向韩康子、魏恒子和赵襄子要地。我现在拿了你们的电纸书,你们三个有什么感受呢?”
“气恼,但无可奈何。”三个人沮丧地说。
“呵呵,你们比故事里的人物可笨多了哦,不知道想办法。”张校长笑着说,“我们看看故事里的人物是怎么处理的。你们看:在智伯要地之后,韩康子与魏恒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不给,很反感。”大家说。
“他们俩为什么不给?”
“没有任何道理嘛!”大家一起说道。
“对,但是大家看韩康子和魏恒子的谋臣段规和任章是怎么建议的?”张校长接着问。
“应该给地。”大家说。
“为什么呢?”
“如果不给,就有可能首先被攻击,一下子就把自己逼死了。先给地以后等待事情变化和有利的机会。”大家回答道。
“是的,你看这两个谋士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分别劝自己的老板不要冲动,不要生气,先别闹翻了。把地给他,而且一下子给了一万户的地盘。这是很大的面积,古代能够做到万户侯就很了不起了,司马光这么高的爵位,也仅仅是“名为2400户,实封一千户”。所以他们等于把自己的一大块宝贝地盘都送出去了,肯定还是很心痛的。这样表现出害怕的样子,避免自己成为攻击的对象。同时考虑后面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你看任章的分析: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这个人把局势和未来的动向,可能性都分析得很透彻,而且看到智氏之命不长了,他说的‘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就是非常高明的道家智慧,而且尽量避免自己置于首先被攻击的位置上(不敢为天下先),而是退一步,等待有利时机。可见这些人都是学道家的,相当有头脑,知道怎么做事效果最好,这也就是大家要学习的地方。如果像儒家的书生,如司马光那样的死脑子去做事,听他的注意,一根筋地“坚持原则”去面对这种局面,早就死了。所以,儒生一般是靠不住的,关键的时候好心办坏事的就是他们。你们要学真正做事的本事,还是得学道家。”
大家听着张校长的分析,会意地点点头。
“接下来我们看到,这个智伯从韩魏要到地后洋洋得意,又跑到赵去要地了,但赵襄王不干,而且看来他身边没有什么像样的参谋出主意,一下就闹翻了。于是智伯就率领韩魏一起攻打赵。这里赵襄子斟酌逃到哪里的时候,决定去很偏僻的晋阳这个地方避难,为什么去这个地方呢?我们回头看看上文。”张校长让大家开始读下面一段。
2.为子孙计长远的赵简子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鐸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鐸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鐸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大家看赵襄子的父亲在准备选接班人时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给竹简上刻了一些训诫之词,就像是学堂校训一样,给他两个儿子说;‘这很重要啊,你们要好好读!’从此以后再也没管了。三年之后才来问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连竹简都不知道扔哪里去了,而小儿子却很纯熟地背诵出来,问他竹简,他就从袖子里面拿出来。可见这个小儿子时时带在身上,对于他父亲交代的事情非常重视。从这一件事,赵简子就确定了接班人,厉害吧?你们几个要是也给一个竹简,估计也和伯鲁一样吧?”张校长笑着问道。
大家望着张校长,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如果赵简子像司马光一样死脑子,坚持要按规矩要“长子继任”,让比较笨一点,又太不听话,不喜欢动脑子的伯鲁继任族长,可能后来遇到这么大的事变后,会让赵氏家族子孙全部灭亡都难说。所以,司马光的一套,只能骗骗人,实际使用的结果很可能害死人的,对谁都没有好处。可不要真的死板地照做。”
“接下来,你们看赵简子派尹铎到晋阳这个地方做官,把晋阳作为保障之地。什么是保障之地呢?就是少收税赋,笼络民心。这个赵简子相当聪明,他该收税的地方收税,比如‘邯郸之仓库实’,这地方肯定让老百姓出钱出力,大大的捞了一笔。但是不能搞绝了,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在晋阳就相反:尽量笼络民心,少收税赋,给人民各种好处。这一阴一阳用得很妙,也是不能死板,不能学司马光之流的宋儒“天不变,道也不变”,只知道一个死办法用到底,不会变通,这种人死得最快。赵简子这样安排了以后,还怕后代不理解他的苦心和用意,特别交代新族长说:‘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鐸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他也不知道后来会发生智伯围赵的事情,但是他眼光非常长远,一看就是几十年,而且善于居安思危,为自己的后代留了一片避难之地,不像我们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只会往热闹的地方凑。大家看赵襄子听父亲的遗言,到了晋阳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呢?”张校长停下来问道。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大家齐声读道。
“你们看到了,城市很多地方都被淹没了,老百姓煮饭的灶都被水泡,跑出青蛙来了,可见形势是非常的危急,但他们依然拥护赵襄子,没有背叛之意。可见赵简子当初的眼光和安排都很妥当。而且他选的继承人的优点---无恤“懂事听话”的好处就出来了。如果赵简子依照司马光的死板办法,按‘老规矩’让伯鲁当族长,他不听或者干脆忘记了赵简子的苦心安排,自以为是地乱跑,最后就会轻易地被灭族”张校长为大家分析出前因后果,大家不由地赞叹赵简子的智慧。
“下面大家接着看故事发展。”张校长继续讲道。
3.“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修身箴言
于是大家诵读下面一段: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大家看这一段,智伯坐在马车上,一旁魏恒子驾车,韩康子也在身边。智伯对于用水攻赵很得意,感叹道:哎呀,我今天终于明白原来用水也可以灭别人的国了。魏恒子一听感觉不妙,用肘靠了靠韩康子,韩康子也会意地用脚碰了碰魏恒子的脚后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俩的地方,同样也可能受到这样的待遇哦,他们心里担忧将来可能要倒霉,但是又不敢说出来,只好做做小动作。你们看古文写得很漂亮,一个肘和履做动词,就把韩康子和魏恒子的心理和行为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不过智伯的手下还是有聪明人的,絺疵就发现了这两个人的小动作,告诉智伯,这两个人肯定要反。智伯就很奇怪:为什么呢?絺疵说:以人事知之。
大家先前看到的段规和任章所用是天道,这里絺疵说的人事也就是人道。所以智伯的谋臣水平要低一等,不讲天道,光研究人,琢磨人,是一个心理学高手,其实也是很有本事的人了,可惜老板还不好好用。你看他说:赵马上就要攻下来了,韩和魏也即将分到好处。但是这两个人不但不欢喜,反而十分担忧,这就很不正常:背后一定有鬼。
智伯听了后不但没往心里去,更愚蠢的是:第二天还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恒子,这两个人心中暗暗叫苦:这个絺疵把我们的心思看得真穿,太危险了。于是赶紧给智伯回话说:絺疵实在挑拨离间,我们俩干吗放着就要到手的好处不要,非得去干那不可能的事情呢?这个智伯很高兴,因为他就是这么想的。絺疵准备见智伯的时候在路上碰到了韩康子和魏恒子,大家想象下你心中有鬼,又恰好碰到一个能把你的小心思看得很穿的人会怎么样?”张校长看着大家问道。
“赶紧跑掉!”小璐说。
“呵呵,这两个人就是这么干的。你看絺疵就给智伯说:你怎么把我的话给那两个人说了呢?智伯又非常奇怪:哎,我说的话你怎么会知道?絺疵就说:那两个家伙‘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意思就是“他们两人看到我,脸色就很严肃正经的样子,同时一语不发,赶快溜掉,所以我知道一定消息泄露了。”但是这个智伯还是很自负,不听这些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的看法。絺疵怎么办呢?如果学司马光,就要死忠到底,死谏到底。他不是,一看不对劲,就不多说了,申请干活:老板,齐国那边有点事情要办,你就派我到齐国去出差办事,为您效劳好吧?
这个战场当时在山西那一带,他要申请跑到东边渤海一带。中国的地理,中原就是最核心的地方河南一带,叫做“中土”,往西翻过大山,就是“山西----山之西”,往东翻过大山,就是“山东----山之东”,就是当时的齐国。他为什么要申请跑这么远?可见他已经预料到后面要发生不妙的事情了,所以赶紧躲得远远的,我猜他肯定连家人一起搬走了,只是书上没写。大家想如果智伯被打败了,韩康子和魏恒子抓到了絺疵,还会留他活路么?”张校长又笑着问大家。
“当然不会了,他给智伯出的主意差点就让韩康子和魏恒子死了。”小锦说道。
“是的。所以这个人非常聪明,一看老板太笨,即将大难临头还狂妄自负,自以为是,就要赶紧跑掉。如果智伯也是个聪明人,就会想:在他身边好好地当助手,突然申请要离开去干个苦差事。就像是你们的朋友突然不理你,要跟你离得远远地,虽然人家很客气,不说你什么,但是要不要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
大家都想:真的不能自以为是!这是害自己!也害自己的家人。
“这个智伯和他家族的所有人,后来也果然被其他三家联合起来灭了,只有一个族人早早改姓躲了起来,才逃过此难。他的手下有聪明人,为什么他不听呢?”张校长问道。
“太狂妄自负了。”大家喊道。
“嗯,人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听到自己愿意听的话,而不是客观地看待事实本身。但忠言往往逆耳,顺耳好听的话可能是毒药。这也是道家说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成仙就是很自在,拥有更大智慧的意思。韩康子、魏恒子自己并不见得很聪明,但是愿意听聪明人的建议,所以就弥补了自己思维的不足。但是智伯呢?自己看不明白不要紧,还不能听进别人的分析,甚至不愿意思考可能性而略加防范,所以就难免身首异处了。历史上同样的故事很多,比如刘邦,他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有一天跟张良去散步,看到一群将军在一起谋划着什么。刘邦就问张良:他们在一起嘀咕什么呢?张良说:老板,你不知道吗?他们是在商量着谋反啊!刘邦大吃一惊:为什么啊?张良说:老板,大家一起打下了天下,你却只封赏自己最亲信的人,还杀了一帮你恨的人。他们觉得跟着你干没好处,还要担心被杀头,所以还不如反了。刘邦一听就急了,赶快向张良讨主意:那我该怎么办呢?张良就说:你找一个你最恨的人某某,先把他封赏了。刘邦一听:这怎么行?这是我最恨的人,我真想杀他,只是顾念他功劳大有点顾虑。现在还要封赏他,你跟我开玩笑吧?张良说:万万不能杀,一杀你也就快没命了。老板你想,如果别人发现你连最恨的人都封赏了,他们还会担心自己不被封赏么?所以就不会反了。刘邦一听很有道理,就照办。这个刘邦幸亏能够听进逆耳的忠言,要不然估计命运就要跟智伯一样,哪里会有汉朝几百年的江山?大家说是不是?”张校长问道。
听了张校长的一段分析,大家纷纷点头赞同,同时也学到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修身箴言。
七:中国为什么小人这么多?君子为什么没有用?
接下来,张校长为大家讲解了司马光先生对于“圣人、愚人、君子与小人”的看法,特别叮嘱大家以后一定不要和愚人一起共事,因为愚人损人不利己,害人又害己。而小人为了自己的好处,或者为了自己避免坏结果,可能还会帮你留一条生路。而跟愚人一起共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他害了。比如智伯显然就是没脑子的愚人,能用吗?敢跟他合作吗?
司马光的观点是:宁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这其实是错的,这也证明司马光这派的确喜欢搞愚民政策,他喜欢用愚人。实际上,小人用之得法,要比愚人好用的多,会带来大家都好的结果;而愚人你无论怎么用都不顺手,还往往只会坏大事。君子实际上也不能用,‘德胜才’谓之君子,可能这种人人品好,但是没本事,想用也用不了。古人就说过,天底下所谓的“君子”办的事情最害人,你还有苦说不出。最好用的当然是圣人,德才兼备,但是天下有几个圣人呢?光选圣人用,天下就无人可用了。
美国就不像中国这样强调“君子小人之分”,而是有才能就用,不在乎你“是不是小人”。但是出问题就处罚,严格法制管理。因此,本来是小人的,一看干坏事对自己没好处,也就自动不干坏事了。所以,别人的国家不提君子小人这回事,但是几乎人人都很君子。中国成天骂小人,个个认为自己才是君子,其实几乎人人都是小人。因为每个中国人,基本上都认为自己是君子,别人都是小人。所以如果要选小人,自然人人有份。而且的确中国人似乎都喜欢专门培养小人,现在的父母天天让孩子好好读书,考大学,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这就是古人说的“小人喻于利”---跟小人只谈好处和赚钱,别谈理想和智慧和正义。这不是说明:父母们都喜欢培养自己孩子将来当小人吗?
校长告诉大家:“对于小人,大家常常说小人难惹,为什么呢?因为小人还是有点才干又点聪明有点小本事的,如果才能不如小人,笨笨的,当然要吃亏。而学堂正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这样才能对付小人。好了,我们今天的课就此结束。第一个故事,我们就讲了这么多,学到了很多教训和智慧,大家看《资治通鉴》是不是真的很有价值?古人的智慧很高明吧?”张校长笑着说。
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悄然过去,大家在张校长娓娓道来的故事与提问中体验到了古人高明的智慧,纷纷感叹这一本《资治通鉴》里有着无穷的宝藏,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好好地“探宝”了。这堂课正好有五个新家长没听过张校长讲课,送孩子来后有意多留了两天,想听听校长的课,得到校长同意后列席旁听,听完后都觉得受益不浅,家长们表示回家后马上去买【资治通鉴】好好读,太有价值了。
另外,家长们也发现:新来的学生与老学生相比差距不小,无论是在思想的活跃度,提问和思考上面,还是学习理解力和上课的专注度上面都有很大差距。感叹失落中也很高兴:总算把孩子送上了一艘真正教育的快船。他们现在最操心的是: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不能通过学堂的一个月试读考验。
请尽情分享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