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讲记(上)


 

《资治通鉴》讲记第一讲

----以史为鉴,学做真正的领袖和善于思考的公民

张校长主讲时间:2010年3月2日

笔录和整理:李元峰

校长认为:孩子们不能学习所谓的“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因为这是由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弱智群体编出来的垃圾课本,想要真正学好语文,是绝对不能用这种垃圾教材的。很多优秀的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就是毁在这种除了能够学会认几个字外就一无所长的教材里。那么,我们学堂选择的“语文教材”是什么呢?

在武汉的小班(十岁以前),是以诵读【老子道德经】等道家智慧经典为主的基础教育,云南的大班学生,上学期的语文教材是【论语】,已经学完了。部分课堂讲记内容,各位可以看看【今日学堂一班】http://blog.163.com/jrxt2008@yeah/profile/博客的记录。相信看完的人都会发现:学堂讲的【论语】课,其通俗的程度能让孩子都轻易了解,思维和研究的深度却远远超过于丹之流的“国学大师”,水平是很多大学都开不出来的课程高度。我在武汉大学几年,听过博导级专家大师讲的“国学课程”,坦率说水平很一般,缺乏真正的思考力,只有材料的堆砌,典型的读死书,死读书模式。

这个学期孩子们的语文课本就是【资治通鉴】。以司马光的原文作为主要材料,张居正的【皇家版资治通鉴】三本书作为参考,柏杨版的【白话版资治通鉴】作为辅助读物。每个孩子都拥有这三部大书来互相参照学习,光部头就比国家语文教材12年的全部总和加起来都要厚实得多,更别说内涵和深度了。这就是“私学”的优势。

为何选这部书呢?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是全世界最重视历史记录的国家,各类历史书籍浩瀚如烟海。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有两本史书最为人所称道,一本便是司马迁的《史记》,而另一本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历十八年著成,之后便备受推崇。据说当年毛泽东主席曾把这本300多万字的史书读了十七遍,可见其中一定蕴含着古人高明的智慧。这恐怕也是毛泽东能当“开国领袖”的奥秘和基本功吧。本学期把《资治通鉴》作为一班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教材,经史合参,从历史中研讨智慧,学做真正的领袖和公民。张校长以别具一格的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这个历史宝库的大门,让我们一同走进课堂,一窥《资治通鉴》的魅力。

在阅读开始之前,大家也开始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资治通鉴》为何备受推崇?它到底是怎样一本书?有什么现实价值?

2.《资治通鉴》里司马光的话到底是否有多少可信度?

3.如果司马光的才华智慧不可靠,我们为何还要读《资治通鉴》?

4.如何从《资治通鉴》里看出古人的修养和高明的智慧?

一、《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上课一开始,张校长就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都看了《资治通鉴》中‘三家分晋’这一段,你们说说为什么司马光选择的史书从这一个点开始?这说明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呢?这本书有什么价值呢?”

大家思考片刻后,各自阐述自己意见。

小磊说:这是一本讲管理的书。

小刚说:这是一本讲礼仪纲纪的书。

小诚说:这是一本记载历史,留给后人借鉴的书。

张校长问小诚说:你对小磊和小刚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呢?

小诚说:小磊讲得话很空,没内容。而小刚只看了司马光的想法,就简单搬用司马光的观点,而没有根据后面的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

接着校长点一班的新生代表,从全省最有名的初中转学过来的优等生小颖发表看法。他站起来说:记载各个朝代的历史,进行评论。

张校长说:正确的废话。你只是指出了一个事实,没提供实在的思考内容!

小颖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补充说道:“为了发现道理。”

张校长说:“你又说了一句废话。等于别人问你某样东西有什么用,你回答说就是有用。这就是糊弄人也糊弄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明白么?”

小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明白了。我不知道”。我很理解他,在传统体制学校里教育时间长一点的人,特别是“优秀学生”,都习惯“找答案”,“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得分。老师也特别鼓励这样做,结果培养一大批人云亦云,不会思考的人。

张校长接着讲道: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最重视历史记录的民族,特别强调“以史为鉴”,吸收历史上事件的教训来提高自己,因此各种各样的历史书籍非常丰富,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去读完。到了司马光的年代(宋朝),为了给皇帝和当朝的大臣提供一个条理和线索,编撰其中最富有历史教训的案例,减去一些不太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于是编撰了本书。因此算是一个历史资料的【精华整理本】,所以后世备受推崇。人们常说中国历史有两本书必读,一本是《史记》,另一本就是《资治通鉴》。这是我们千年以来的国家管理者和各派领导人物的一本必读书,当年毛泽东就是认真读了17遍这本300多万字的巨著。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培养人们长见识,开眼界,学会做事的书籍,是培养领袖的书籍,是从历史上的血与火的深刻教训中,学会人生智慧的课程。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社会上的“专业技术课”等去培养“打工技能”。我们学堂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善于思考的公民,所以这本书大家要好好阅读和思考。

二、司马光与司马迁的话那个更可靠?

“好了,刚才已经提到中国历史有两本书不可不读,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资治通鉴》。你们刚才有人也赞同司马光在书中写的‘臣光曰’一部分,这与【史记】的“太史公曰”很相似。都是历史学家本人对于历史智慧的解读评价和领悟。司马迁这个太史公的评价,历史上已有定评,议论非常精彩,经常被人引用。但是这两个太史公说的话,一定可信吗?他们两人,谁对历史的评价更为公正一些?”张校长问道。

大家听了这句话后,有人就犯傻了:“难道司马光的话不对吗?”,他们两人谁更厉害些呢?一时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也觉得这个问题太大,太深,孩子们怎么可能知道这么高深的历史问题。可是后来发现张校长的提问并非为难人,而是有目的性的。他看大家想不出答案,就为大家指出一条思路来:“想知道谁的话有可能更客观公正一些,可以看“利害亲疏的关系”,就是看这两个人的立场和利益关系,看谁跟统治者的关系近一些。因为一般人说话是依据其立场来说的。你们说说,谁跟皇帝的关系更近些?”

“司马光!”小诚答道。

“为什么呢?”张校长笑着问。

“因为司马光是皇帝亲信的大臣,而司马迁被他的皇帝处罚了。”小诚想着答道。

“不错,是这样的。”张校长赞许地说,“司马迁当年仗义直言,为了给一个叫做李陵的将军辩护,说了几句好话,就被刚愎自用的汉武帝处以腐刑。这个刑罚是对男子最大的侮辱,一般人宁死不受这个刑罚。但司马迁因为自己投注了一生心血的著作尚未完成,故苟活于世,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史记》。因此可以说:他不是为了皇帝来写【史记】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来写的,因此这部书对于历史的评价,可能更为准确客观一些。事实上,这部书的确做到了这点。

三:文治武功,谁更重要,更难得?

“而这个汉武帝,在我看来是一个有问题的皇帝,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很多人推崇他的武功,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真正伟大的皇帝,而是一个只会挥霍糟蹋祖宗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败家子。而且,在古代,给一个皇帝起“武”的谥号,其实是暗含贬义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威风十足”的皇帝就称为“武帝”。就像是“汉灵帝”一样并不是说他“灵慧无比”,而是说皇帝脑子有点毛病,不够正常。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一向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不能推崇的。当皇帝的要求,当然是文胜于武。比如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建立武功,是因为他的祖父辈,真正伟大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学道家无为而治,修养生息的功劳,因此汉文帝的历史评价非常高。不是说汉文帝不懂武,而是因为太懂武了而不愿用武。他用两封信就收服了造反称帝的南越王,平定了北方匈奴的威胁,这证明他达到了“武”的最高级别: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汉武帝穷兵黩武的结果,耗尽了他的父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发展基础,造成了汉朝的快速衰落和腐败。如果不是出来一个“光武中兴”的刘秀收拾残局,建立东汉,汉朝早就灭亡了。但是汉武帝开端的“独尊儒术”的“文治”,造成中国文化的腐败和腐朽,到目前都无法收拾,流毒深广。这里就不多讲了。

“文胜于武”的例子和传统,直到清朝依然如此。你们知道清末的曾国藩先生,他本身是一个文人教师,但后来带兵打仗,从零开始造就训练了一批新军,挽救了清朝的江山。他是在“武”上立的功,按道理,死后对他的荣誉称号,应该与“武”有关了?”

大家纷纷点头。

“但是大家知道曾国藩先生去世后,清政府给他的谥号是什么?”张老师狡黠地问。

大家相互看看,没有人说得出来。

“他的谥号是历史上皇家能够给出的最高评价:‘文正公’,就是‘最正宗的文人公’的含义,而不是‘曾武公’。‘公’是仅次于皇帝的古代最高贵族爵位的含义(公侯伯子男)”,张老师给大家讲道,“他的武功不差哦,但是这个尊号根本不提武字,说他“武”就是贬低他的伟大成就和人生修为水平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都以为“武”才是最高的呢?因为我们现在没有文化了,也丢掉了传统,忘记了历史的教训。我们现在这个国家,是军人打下来的江山,是用上千万人头落地换来的政权。而且也曾经是军人统治的国家。当年的军人,后来不打仗了,就来当省长部长和各级政府官员,所以当然是“崇武”的政府,这个是当代历史的因素,大家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由来。”

有人提出疑问:“古代的江山不也是武将打下来的吗?为什么就不是这样呢?”张校长说:“问的好!历史上,虽然所有的江山都是武将打下来的,但是历史上的武将,基本上都是文武双全的才有资格去当将军,他们都强调“文韬武略”,并不是简单的粗人,只会打仗和搞破坏,他们也懂得建设。而且,即使如此,打下江山后,治理国家也不会让武将来做,都是聘请文人儒生来做,武将们退休,喝酒吃肉过好日子去,国家可以出钱把你好好养起来,但不让他们管闲事,避免坏事。因为”打江山易,治江山难”,两者不是一回事。比如汉朝刘邦是“马上得江山”,就是说用武力打下的江山。但是刘邦的态度是吸收了“马上不能治江山”的观念,打平天下后,换文人来治理国家。宋朝,虽然也一样是武将打的江山,但是宋太祖兄弟都是很有文化水平的人,特别重视文治,还采取了“杯酒释兵权”,让武将们回家去过日子,所以不一样。西方如英国的丘吉尔是二战时期的英雄,英国就是因为他坚决带领人民抵抗德国才得以幸存下来的,但是这个战争时期的伟大领袖,战后就被免职退休了。他不仅没有怨言,反而说“一个很快就把自己的英雄丢在脑后的民族,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也是武将,带领人民打败了英国人,让美国获得独立,但是战后国家安定下来,他就坚决拒绝继续做总统,选择退位,让别的更有管理才能(而不是破坏才能)的人来做总统。这种明智的做法,让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武人治国,往往都很容易搞成独裁统治。像现在国际上一些军人执政国家,都是很落后很贫穷的国家。

当年我们国家解放后,全国上下都是武将们摇身一变,就自以为是地来“管理新中国”,把原来懂得文化,懂得管理的文人赶的赶走,杀的杀掉(三反五反)。崇拜“大老粗”,违背规律“大干快上”,后来就闹了很多国际笑话,比如大跃进,亩产万斤粮,结果饿死几千万人。文革期间也出了很多反文明,反人类的怪事,搞武斗,自相残杀,这就是“以武治国”的坏结果。我小时候上学,天天都要“备战备荒”,天天念“随时准备着”要打仗的心。那时候的孩子们都没机会好好读书,所以你们的父祖辈往往没多少文化(即使有文凭也没文化)。幸亏邓小平转变了这种重心,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大家才有今天的生活。不过从文化上,我们国家却无法彻底清除这种潜意识,要当心这种黩武文化,今后还会出大问题。大家必须知道:破坏是很容易的,而建设才是最难的。一棵树长大需要几百年,砍掉它只需一天。”

回过头来,我们愿意承认:司马迁的话相对可能客观一些。而司马光就不同了,接下来为了让大家了解司马光的历史和政治思想,大家先读下司马光【资治通鉴】最开始的“臣光曰”一段,相当于司马光的写作总纲。

于是大家齐声读道:“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四:经史合参------儒家的人道管理与道家的天道管理的区别

“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司马光和孔夫子一样非常地推崇“礼”,认为是治理国家最高明的手段。但是我们认为很有智慧的老子《道德经》里是怎么讲的?”张老师问。

有人诵读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三十八章)

“这就是说: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天道’来治理国家,实在不行,就用懂得符合天道行为(德)的人和方式来治理,等于就是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和办法来治理国家(大致上,相当于汉初‘文景之治’的状况)。实在还不行,就用‘仁爱’之心来对待和治理国家(这相当于孔子的理想国家)。连‘仁爱之心’都没有,实在没办法,就只好采用‘义’,也就是公平正义和法制来治理国家,这就是西方各国的民主政治方式。如果连‘义’都做不到了,就只好用‘礼’来治理国家,强行规定一些诸如‘礼仪纲常,高低贵贱,等级次序’的东西来治理国家。这种方式,就是大乱的开端了,是不可能长久的。失去了基本的公正公平的法制原则----‘义’,也没有仁爱之心(仁),不尊天道,也不懂天道(德)。只虚伪地讲‘礼’,讲“面子”,“排场”,“仪式”。这离大乱还有多远吗?这就是老子的国家治理智慧,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司马光的这一套治国策略纲领,就是老子说的‘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很缺乏管理智慧的一套自以为是的愚民论调。不幸的是,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种迂腐的代价----司马光派后来上台执政,改变了王安石原来推行良好的除弊革新然而触及贵族阶层利益的新政后,宋朝快速衰落和腐败,最后被蒙金等小国打垮。”

“我们现在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古人常说的‘经史合参’,‘经’的价值,就好比是你们数学中的原理,公式和定理,而‘史’就是做的题目案例。通过‘道德经’的比较,我们显然可以发现司马光的思维局限和问题,与孔子讲周礼的时候还同时讲一点‘仁爱’不同,司马光讲的‘礼’是很无情的,是很‘无理’的,完全蛮不讲理。你们再看看下面一段中,他还用的‘天尊地卑’万古不变,来为自己的社会等级贵贱万古不变之理辩护。等于就是说:如果你爷爷是穷人贱人,你就要一辈子做穷人贱人,而且你的子子孙孙都要安心地做穷人贱人,永远别想翻身。如果你爷爷是贵人,你再没有本事也是贵人,你的儿子孙子再蠢蛋也是‘贵人’,其他人再聪明能干,都要乖乖听话,好好服从这些蠢蛋。你们同意这种万古不变之‘礼’吗?”

学生们瞪大眼睛,觉得这样的确很离谱。张校长接下来又问:“老子同意‘天尊地卑’么?天真的比我们高么?”张老师接着问道。

“他不同意。”小慧站起来说,“天也不一定比我们高,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比如我们倒立着天就在我们脚下了。”

张老师点点头说道:“是的,不过不用倒立。比如我们‘上天’到了月球上之后,站在月球上就会发现原来地球在‘天上’,在你的头顶。到底什么是天地?什么是高下?老子认为这都不是绝对的,都离不开人的视角和判断的立场,而不是世界本来就有高下天地的区别。天和地。高和下的判断,完全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而绝对不是所谓的“万古不易”的。老子说这些名相(名称和概念)都是‘无恒’的,不固定的(名可名,非恒名)。这样说来,老子是坐过宇宙飞船的哦,眼光见识就是比一般人高。”

大家会心地笑起来。

“另外,人真的像司马光讲得有尊贵卑贱之分么?”张校长接着问。

小刚摇摇头,张校长问:“为什么没有呢?”

“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秘密》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伟大的存在,没有尊贵卑贱之分。”小刚回答道。

“是的,每个人都是伟大的存在,你不会因为别人的存在而变得渺小,也不会更伟大。中国的道家这样讲,佛家也这样讲,比如‘众生皆是佛’,就说任何人在本质上与伟大的佛祖都没有差别。这也是西方社会推崇的‘人人平等’和民主社会的基本原则。儒释道三家,只有儒家强行把人分为贵贱高低,而且他们还坚持要你承认这种贵贱高低是千古不易的。所以,很明显儒家不是真正的尊重民众,而是尊重特权阶层,尊重皇帝。所以儒家一直都是统治者的工具”。

“谁才希望有尊贵卑贱之分呢?”张校长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皇帝和贵族!”小虎说道。

“为什么呢?”张校长穷追不舍。

“为了他的利益。”小虎反应地挺快。

“对的,皇帝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他认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即使再没有本事也是尊,其他人再有本事也是卑。他不希望这点会改变,可老百姓并不愿意有这种万古不变的尊卑,他们也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可见孔子和司马光的话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编排的,是违反天道的,也是违反真理和智慧原则的。而且,他们为了要老百姓相信这些鬼话,一直都在说胡话,编各种骗人的故事和理论来愚民,让老百姓乖乖地被他们驱使。所以,儒家的教育体系,基本上一直都是一个愚民教育体系,不像孔子时代还有些真东西真智慧。儒家愚民教育模式已经按这个原则运行了近两千年,从汉武帝开始的。”张校长娓娓道来。

“另外,不仅司马光的立场有问题,他的思维水平和做事方法都是有问题的,他是一个迂腐到家,死都不肯接受新观念的一根筋脑子,一条道走到黑。当然,我们不能就这样下结论,贴标签,而要有事实依据,看他到底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他下面一句说:‘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微子是殷朝的贤人,也是皇室的后代,如果他来做皇帝,而不是荒淫无道的纣王来做的话,就不会亡国了。季扎如果当皇帝,吴国也不会灭亡了。但是这个司马光,宁肯拥护纣王这样的人当皇帝,也不愿意微子这样的贤人来治国救民,宁肯亡国也不改变规矩,宁肯死人也不肯救人。因为他认为让微子这样的贤人代替纣王破坏了“规矩”就是“礼义纲常”,是绝对不行的。纣王干尽坏事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是“正宗的贵人”。你们觉得司马光的政治理想是“为国为民”还是迂腐死板的紧跟现任皇帝不放手?他不管任何理由,即使是一个昏君也死忠到底,皇帝干坏事也死帮到底的一根筋?所以,司马光这种人肯定不可能忠于真理的,也不是追求智慧的,更不是为国为民的,也不讲公平正义,只会死板迂腐的‘严防死守’礼义纲常。实际上,他连孟子的“以民为本”,与唐太宗“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与“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其他古人相比,是很落后很迂腐的思想,且非常不尊重人民大众的权利。所以,他才会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可惜拥护司马光的人很多,特别是皇帝贵族都支持他。结果,宋朝积弱日久,很快就覆灭了,而且这个朝代的政治非常腐败。宋儒也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界最腐朽的一只力量,后来的明清皇帝也支持他这派的文化思想,继承了下来,直到现在都阴魂不散,造成中国近代史的落后挨打,不思变革和进取,与日本等国相比,思想非常封闭。日本人就说:他们尊重的中国,是宋代以前真正的中国---汉唐中国。所以,宋朝是中国文化开始衰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其腐朽性而被有思想和进取的世界文化所抛弃。其实这些死板迂腐的思想,原来的中国先秦文化中并不存在,那时候儒道并不分家,都是探讨真理和智慧的。”

大家听了,都觉得司马光之流真该死!“接下来,问题又来了。”张校长狡黠地笑着说,“既然司马光是为皇帝说话,为统治者服务,也不为民不为国着想,还不追求真理和智慧,立场并不客观,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资治通鉴》?”

五、既然司马光思想水平有问题,我们为何还要读《资治通鉴》?

大家已经听明白原来司马光的话是不能相信的,突然又被张校长问得“思维短路”了,一时半会讨论不出合适的理由。

张校长点思维能力不错的小诚回答,小诚想了想说:为了发现司马光的问题,批判他。

张校长装作听不明白的样子:“哦?真的是这样么?那我就不明白了,如果一堆牛粪很臭,难道我要天天去闻它臭烘烘的味道么?”

大家哄堂大笑起来,小诚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我一直说,你们不要去读笨蛋写的垃圾书,你们自己的思维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想去批判“垃圾”只会被垃圾同化。因为司马光写的书太烂,我们学堂就专门来学习好像有点傻。呵呵,回答不出来没关系,坐下吧。”张校长接着讲道:

“司马光死板迂腐,固然不是做大事的料。你们将来做生意选合伙人,千万不要找他,打仗的军师也不要请他参谋。但是用来他来管账还是不错的。他认死理有个好处,就是写史书的时候会特别认真,不会胡乱‘戏说历史’,所以,他写的史书,自然就很严谨。而且他一定很用功,所以整理史籍这种很需要耐心的事情也会做得很好。所以,【资治通鉴】这本书作为史书来看,还是很有价值的,可靠性比较高。只是这个太史公‘曰’得太差了,我们别当真。也不要因司马光思维不好而忽略了这本书的价值。这也说明:同样的历史记录,用不同的眼光来看,有人能够学到很高的智慧,也有人越学越平庸,越学越傻。所以证明:死读书是没用的,并非读了【资治通鉴】你就懂管理,懂得怎样当领导了,关键看你是怎样读的。而且我们也发现了,用最高的智慧经典【道德经】等来指导读历史,经史合参,是很有必要的。光读死书不成,可能越读越呆,越死板,就像是司马光一样。”

“另外,司马光‘曰’的时候,使劲拍皇帝的马屁,我们也要体会到他的为难之处。古代有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司马光在这个位子上,可能为了自己的安全,只能尽力讨好皇上。实际上,真正聪明的古代道家人物,都不会留在皇帝身边做臣子,比如我们熟识的范蠡,他跟勾践在越国卧薪尝胆之时是很好的朋友,为其出谋划策,但是一到越王功成名就,他便辞职去泛舟太湖了。司马光和老虎在一起,当然不得不说老虎爱听的话,也不能说他是笨蛋,他和司马迁一样伟大的地方,就是认真地记录和整理了历史事实。而把自己的话,拍马屁的话,单列出来放到‘臣光曰’一栏里,没有掺和进史书。不拍皇帝的马屁,他这部书可能都没有机会与大家见面。所以我们通过‘臣光曰’可以看到统治阶级的真面目,真想法。但是真正的智慧,还要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来自主思考,而不是只会把司马光最后给的“标准答案”当圣旨。现在没有皇帝了,你还把当时司马光不得不说的屁话假话当真,就是自己太蠢了,典型的‘食古不化’。据传司马光治学非常严谨,所以史料的一部分非常具有价值,聪明人就会从这里看到真实的历史教训,学到智慧。司马光嘴上说‘千万不要造反’,实际上书中选择了很多造反的案例出来,比如本书一开端就讲‘三家分晋’,就是典型的造反案例”

听了张校长一番话,大家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为什么选择这本看上去只为统治者说好话的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了。也懂得如何批判性地来学习这部书,而不是死板地全盘接受。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