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淡然:酸甜犹尝枇杷果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4月29日早晨,杨芝虎先生邀请我和几位专家考察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参观重庆南湖鸳鸯生态园,小车沿内环快速路经南环立交进入渝湘高速公路,在南彭下道,从主城到生态园约40分钟车程。生态园葱绿苍翠,翠竹茂密,葡萄满架,林木枝繁叶茂,花园红绿相映。漫步林荫道上,在枇杷园中发现一束束金黄的枇杷,鲜嫩欲滴,像是在向客人招手,主人说,“您们下去采摘、品尝吧。”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在城里大街小巷,晚春时节,常见到商贩挑着金灿灿的枇杷,偶尔购买,但在超市购买与在在青山绿水的果园采摘枇杷感受不一样,田埂上,踩着松软的植被,在枇杷叶中寻找金黄的枇杷,捏住枇杷梗折下,拿着梗,从枇杷的底部开始剥,让新鲜果肉干净卫生,边品尝、边欣赏如画的风景,这种感觉回味悠长。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枇杷园里,几片记忆飘入脑际。儿童时,父亲在粮管所工作,父亲曾带我到姑奶家,一座小山却很陡峭,旁边一条小河,生长一棵枇杷树,我用竹竿打落枇杷,洗洗便吃。读初中时,父亲有天带回一本《长江文艺》里面有篇日本著名作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水上勉先生来五祖寺游览,写的《东山的枇杷》的一文:我摘了一颗,放在嘴里,酸甜酸甜的;又摘了一颗,酸甜酸甜的……。这篇文章写得质朴动人,我后来读大学,买过水上勉先生的书,但是没有收录这篇文章,网上也没有搜索到《东山的枇杷》全文。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枇杷,别名芦橘、金丸、芦枝,是一中国寻常的水果,现有枇杷品种300多个,枇杷叶亦是中药的一种,以大块枇杷叶晒干入药,有清肺胃热,降气化痰的功用,常有与其他药材制成“川贝枇杷膏”。枇杷的英文Loquat来自芦橘的粤语音译。苏轼的诗中亦曾提及这种水果:“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有人问他:卢橘是什么果子?他说“枇杷是也”。生活中,最寻常的东西,只要你注入热情和心血,也会变得神圣、高尚!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唐·胡曾【咏史诗·赠薛涛】诗云:“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枇杷,树形整齐美观,叶大荫浓,四季常春,春萌新叶,秋孕冬花,春实夏熟,在绿叶丛中,累累金丸,古人称其为佳实。叶和果实入药,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且花为极好的蜜源植物,黄似桔、亮如金,圆润清香。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有资料载,枇杷柔软多汁,甜中孕酸,滋味可口,博得了文人墨客的交口赞美。宋梅尧臣诗云:“五月枇杷黄似桔,谁思荔枝同此时?”宋代陈世守直言:“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宋人周必大的“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可人风味少人知,把作春风夏作熟。”对枇杷的色、香、味赞不绝口。宋代戴复古的“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字里句间洋溢着赞美之情。而读了明代高启的咏枇杷诗:“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赏。”足让人馋涎欲滴,真个是:千年枇杷也“文化”!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记忆中的姑奶在脑海里留下模糊的影子,父亲九年前突然离我而去,但我始终感到父爱的存在。水上勉先生2004年因肺炎病逝,享年85岁。为何他写《东山的枇杷》?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我从一则资料得知,水上勉先生不仅是日本的知名作家,而且是中国人民所熟悉的日本友人。他生前长年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多次访问中国,曾先后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和最高顾问,与老舍、巴金、周扬等一大批中国文学艺术界人士有着深厚的友情。水上勉是一位热爱中国的作家。1938年曾到“满洲”工作过,战后曾多次访问中国。1975年作为日本作家代表团访华,此后多次访问中国。1985年到中国调查、采访后创作了小说《沈阳的月亮》。他与老舍有着深厚的友谊,1965年樱花盛开的季节,老舍先生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他专门到东京拜访了水上勉。水上勉激动不已,二人在一起交谈了两个小时。席间,水上勉先生向老舍先生表示:“如果我有幸访问中国,很想参拜黄梅东山五祖寺。”老舍先生笑容可掬地听着,他随手撕下桌子上包点心用的包装纸,从衣袋里掏出钢笔,写下那首有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老舍把纸条递给水上勉先生,说:“如果你去中国,我陪你去黄梅。”老舍先生回国后的第二年,在文革中,遭到残酷迫害,含恨而去。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水上勉先生写《东山的枇杷》一则悼念老舍先生,二则完成参访中国禅宗的发源地,禅宗祖庭“五祖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游览后赋诗称赞:“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山林隐者趣,钟鼓梵王家。地僻迟春节,风情变物华。云光渐容与,鸟弄已交加。冰下泉初动,烟中茗未芽。自怜多病客,来探欲开花。”
枇杷园里的李子树。蔡律手机摄
枇杷园里的李子树。蔡律手机摄
枇杷园里的李子树。蔡律手机摄
枇杷园里的李子树。蔡律手机摄
枇杷也是画家笔下的好题材,四川美术学院李来源教授尤其擅画枇杷。“禾子尤擅枇杷,在画界有‘李枇杷’之称。他的枇杷果实仅以浅黄点染,枇杷叶却以浓枯之墨写就,叶脉毕露,密密层层,有经霜斗寒之态……” 黄橙橙的枇杷折射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及艺术功底。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有人把枇杷画作了梳理:如宋代赵佶的《枇杷山鸟图》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大画家虚谷画有《枇杷立轴》,任伯年画有《枇杷锦鸡》、《枇杷小鸟》,吴昌硕画有《枇杷凤仙》等。喜欢画枇杷的虚谷画的枇杷枝叶蓬乱纷纷向上,怎么看都带些“怒意”。潘天寿干 脆把枇杷果子画成了方的,一如其人,棱角分明。齐白石画枇杷,与吴昌硕大同小异,都是以藤黄色没骨画果实,以淡淡墨画叶子,他曾在一幅《枇杷》画上题诗:“果黄欲作黄金换,人笑黄金不是真。”诗情画意,盎然成趣。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为友人在扇面上画了一幅枇杷图,画面上枇杷数粒,果叶相间,错落有致,并题诗云:“朋友定购香宾票,中得头标买枇杷。”对枇杷的喜爱跃然于画里诗间。
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南湖鸳鸯生态园,蔡律手机摄
美好的景色如果没有好心情,景色会黯然失色,心境淡然,酸甜犹尝枇杷果,积极的、阳光的心态有益身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黄梅戏《牛郎织女》中优美动人的旋律《到底人间欢乐多》: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我问天上弯弯月,谁能好过我牛郎哥?我问篱边老枫树,几曾见似我娇儿花两朵?再问清溪欢唱水,谁能和我赛喜歌?闻一闻花香心也醉,尝一尝新果甜透心窝。听一听乡邻们,问寒问暖知心语;看一看画中人影舞婆娑。何必愁眉长锁,莫把时光错过,到人间巧手同绣好山河……
蔡律 2015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