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了解更多,请加入“道生情商书院”,微信公众号daoshengEQ)
有这么一段视频《语言的力量》。故事讲述一位善心女士帮助一名盲人乞丐修改了乞讨标语,通过对比更改前后的收入,很多人都会感到不可思议,简单的改变为什么具有如此的动量?虽然影片稍有夸饰,但你绝对不能不相信语言的确有改变他人行为的力量,影片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如何构建同理心?
其实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所表述的同理心。让我们看看修改前的标语:我是盲人,请大家帮住我!这句话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我是盲人,代表着我的感觉与困难;第二部分:请大家帮住我,代表我希望大家采取的行为。
这种陈述语句常见于各种募款或者寻求他人帮助的传单中,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效果性,但正如上面的分析所示,陈述的前半段说明了当事人的问题,后半段却紧接着一份希望来驱动听众做出帮助,这通常是有难度的,因为听众并没有被你说服和感动。有些听众甚至会产生:瞎了又能怎么样?我为什么要帮助你呢?
••• ••• •••
对比修改后的标语:多么美妙的一天啊!遗憾的是我看不见。同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多么美妙的一天啊,这是从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角度来渲染,这会让听众心中形成“是啊,这世界真的很美好!”的感觉,听众此时会自然会想知道“然后呢”?他们看到的下半段是“遗憾的是我看不见”,这是一个巧妙的转折,前半段给听众熏染了一份同理感受与极富想像的画面,下半段则让你知道这样美丽的世界,你看的到我却看不到,这时听众就完全能体会这种感觉,内心会泛起“这样美好的世界,如果有一天我也看不到怎么办?现在这个人确实需要我们的帮助。”的情绪。这个修改正是这样,从感动的角度切入,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并主动的提供协助。
如果你需要对方的帮助或影响对方,你要试著激起对方的同理心,让对方体会你所面临的状况,当他心中能够想到:如果我遭遇同样的困难,我会希望别人怎么帮我;那他愿意提供协助的机会就大大增加,若对方是曾经在类似状况下接受过他人帮助,那机会就更高了。
••• ••• •••
类似沟通方法在销售过程频繁出现,销售人员通常会讲一些成功案例,而这些成功案例的背景与客户的相关性越高,成交的机会就越大;因为客户很快会感到这个案例好像在说自己,心理会泛起“不错,这正是我的问题”。
二、还有哪些同理心知识?
同理心是有生理学解释的,其形成是因为人的大脑具有自动复制和学习别人大脑某些信息的功能。例如两人在一起走路的时候,步调很快就会变的一致,这是运动中枢复制了对方的节奏;再比如让一个很伤心的人处于一个乐天派的人群,他的伤心程度会自动减轻,这是感情中枢复制了周围的气氛的原因。
建立同理心的另一个好办法是交换陈述。在交谈时首先倾听对方讲述他的问题,然后把自己的问题讲给对方听。在整个过程中如果你认真倾听,并身同感受于他的经历,在你讲述的时候,对方也倾向于倾听你的经历,如果双方经历具有重叠,你们可能产生共鸣。
沟通时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构思自己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用什么样的语言,当听众与你所谈的故事或案例产生共鸣时,沟通还会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