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k网与反方赵国君先生辩论中西医
中医到底是什么?
以科学的范畴来考究中医,得出的结果是中医是伪科学。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医道已经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却屡屡在一些领域显示出超越现代科学认识的奇迹!所以说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而是另外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认识学。
现在有中国到底应不应该放弃中医之辩?反对中医者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和理解,从西学的角度,以现代科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来看待中医,如同把地球放在一个固定的房子里来论证地球和宇宙的关系。
那么中医究竟是什么?在今天的世界里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中医是天人合一的文化
首先回应一下中医非科学的言论。对,我也认为中医不是科学。但是中医超越科学,曾经想用哲学来描述中医,后来发现仍然不够准确。因为“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为“爱智”即爱智慧,寻求事物究竟原理的学问之统称。西方古典哲学一直希望的是探寻某个事物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过程,偏重于物质属性。虽然近代西医学在解剖学、生理病理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人与自然、生命过程、肌体作用关系的认识方面却存在缺陷。
西方科学在16-17世纪把人看作机器,线形思维地认识为机械运动或物理、化学变化。到了19世纪的三大发现:1、细胞学说。2、生物进化论。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出现之后,西医学开始出现了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理、病理的角度看待人的健康与疾病。但是仍然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看作是各自独立、各司其职的机部件。直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宪章,确认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西医学才在认识上开始实现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确定,被誉为对西医学研究发展是一次认识论的革命。
而中医从出现开始就一直这样认为。这种整体系统的医学思想不仅在中医,并且和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天人合一”一致,和中国古老的《易经》也同出一辙。这种“人与自然相应”的思想贯穿于医理之中,把实现神、气、形合一,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作为医道的最高原则。中医从整体出发的研究实践在今天看来是西医刚刚明白和开始追求的。
由于相对论与量子论引发了二十世纪风暴,世界才开始真正崇拜《周易》与《老子》。通过理论物理震撼推动的第三次科学革命,西方才开始重新认识《黄帝内经》。中医有“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治未病”等先进理念。所以中医才更加圆满的解决生命之道。
中医致力于“人与自然相应”的追求,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还原留给西医。这是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的。二者有很大的互补性,而不应该是以科学的名义来“暴力”倡导取消中医。
中医是否是科学?
一些人提倡取消中医的理由是中医不符合现代科学。那么现代科学在人体机理与相互作用方面还有很多根本解释不了的东西,但是不论你解释得了还是解释不了,中医一直在以它古朴的辩证施治思想来有效地使用着,并且不断的以案例来实证!同时在西医的发源地的西方国家里很多国家接受了中医的针灸和中草药,并且允许公开合法行医!亚洲国家更加认同和依赖中医,连非洲也出现了中医热!一直喜欢抄袭模仿中国传统文化的韩国人却把中医改头换面为“韩医”跑去联合国申请文化遗产。
说中医是伪科学,好吧,我要说的是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中医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应”的另外一种认识人与自然地学问。
我们承认中医不是科学是伪科学,但是,就怕科学是伪真理。当科学是伪真理的时候,那么中医就是真理。就是一种更为广阔更加接近生命、宇宙真实的科学。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中医是迷信吗?
鲁迅曾经说“中医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鲁迅赴日本留学学习西医,鲁迅至死相信西医,不用中医中药,背后的原因就是鲁迅认为他的父亲死在中医手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于1893年冬一病不起,直至1896年10月去世,终年三十七岁,中道夭亡,鲁迅对此非常耿怀。那么他父亲到底死于什么病?按照现在的研究发现,鲁迅的父亲死于肝病,肝硬化之后肝腹水。两位当地的名医给他诊病,其中一位是有名的何廉臣,现在看当年的药方的确没有错。但是鲁迅的父亲却一直不愿意戒酒。一个肝病患者不戒酒谁还有什么办法呢?
而学习西医中途退学的鲁迅对于中医的了解可以说极其至少。后来鲁迅又发出了对“望、闻、问、切”质疑的声音,的确影响了很多人来反对中医。但是相信西医的鲁迅从他的生活轨迹和方式里,我们很容易发现鲁迅是不懂中医养生之道的,所以鲁迅在55岁就与世长辞。
受当时西学东渐地影响,一些激进地学者,严复、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郭沫若等人也发出了反对中医的声音。最悲哀的是梁启超,深信西医的他被西医误诊,误摘除了一个肾而死!孙中山也是英年早逝。
这些思想者在当时乃至后世留下地一些思想是值得尊重的。但是通过他们的著作和言论发现,他们对于西学的严重依赖和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欠缺。而他们的思想仍然解决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问题。
现在的西学也发现了中医理论里的经络、穴位之说。在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针灸师这样的职业和治疗机构。
而“望、闻、问、切”被指迷信更加是一种无知的粗暴行为。望,是观察一个求医者的气色、行为举止、体型得出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西医里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闻,是听求医者诉说病情。问,是医生得出判断和用药依据的主要环节。例如一个来自湖南的病人和来自北京的病人,每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习惯的不同自然会在一些药效上显示出来。医者不问就诊病用药可以吗?切,是最被西医支持者们所诟病的,甚至被冠之于“巫术”!其实“切”和西医的电子频谱仪检测是相同的,而西医以物理数据为依据,中医是根据医者的“望、闻、问”各种判断和经验加上节气,时令所作出的诊断依据。如果经过这样系统的分析过程,那么中医是更加可信的。指责中医“迷信”实在是凭空臆断。
现在一些思想西化,思维片面的民众医学认识里,只要是中医治好的病,都是个案,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只要是服用中药出现了问题,那就不是个案,就要借此否定中医学体系。也与这个功利性的时代有极大的关系。人们更加喜欢立竿见影的“治疗”方式,例如某个器官某一部分病了,坏了,西医看了说“手术,割掉病变部分。”看似立竿见影,但是统计出来的数字却是让人非常恐怖的。例如癌症手术后的复发率……
中医的中介文明与阴阳五行论
中医史上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是因为中医的理论与世界的变化有巨大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那么如何共生?在中医的全部理论里并不仅仅针对肉体的疾病,而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称为“气”。在清代有一位御医,名字我忘了,他曾经写了一本书,从兵法的用兵气势上来论述中医诊病用药的学问。他认为《孙子兵法》就是一部医学著作。孙子兵法贵“势”尚“势”任“势”驭“势”造“势”,然后因势利导,能够快速取得战争胜利。他认为兵法的“势”就是中医的“气”,中医诊病、用药也应该采用这样地道理,达到快速治愈疾病,而后协调善治,长期和天地自然和谐共处地目的。
“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一致也。”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
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生气通气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热、暑、湿、燥、寒为六气,它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是中国医道的宇宙观,已经超越了西方科学所认为的医学所涵盖。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分别对应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而五行相生则肌体健康,五行相克则杂病生。
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转,所谓的病就是气在流转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气在中医里是精、气、神的总称,中医里的气乃是指精神,是一种脱离肉体的纯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以具体衡量的物质、知识、修养等。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讲到疾病时总离不开气候、季节、周围自然环境等因素。中医意义上的人并不完全指肉体的人,而多指精神方面的人,强调思、忧、恐。喜、惧等等内在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上,思则气结。”故有“思伤脾”、“恐伤心”、“忧伤肺”之说,中医的藏象五神也是指神、魂、魄、意、志,指的就是人的情绪、思想、意念、心理等精神的东西。
如果说“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产生了西医,那么中医就产生于“天人合一”的中国思想。西医由于体现着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可以称为“物质医学”。中医则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之间是介质,因此应该称为“中介医学”。如果认定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构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医在自然层次上所处的位置,物质(西医)——中介(中医)——精神。中医是超越西医的。
中医中介的特点,并不是独有的。如同西医代表着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一样,中医中介的特点也代表它所属的东方文明体系的普遍原则。医者,《易》也。《易》是《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纲,整个东方文明都可以称为“中介文明”。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以《周易》为中心的所有文化形式,都带有中介的特点,中医是中介的,气功是中介的,针灸是中介的,中草药的原理也是中介的,道家关于人的一切理论也都是中介理论的具体操作方法。
中西医应该怎么区别共存?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人的生命过程,及各种脏器的运动方式和相互作用。西医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形体结构,及其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表现。中医认识病因,以运动方式的失和为主。西医认识病因,以物质性致病因素为主。中医认识病机,以生命过程与方式的异常生化及其状态属性为主。一个脏器出现异常必然与整个肌体有密切关系,是整体辩证论治的医学。西医认识病理,以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改变及其定量指标为主。是脏器个体功能性研究和改变脏器功能性为方法。
中医的目的在于促进生命过程与方式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和谐。西医的目的在于进行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医疗辅助、医疗干预、医疗替代。中医是自我和谐的医学,西医是干预、替代的医学。双方的共同点是都有辅助作用。
西医是以人体结构、物质基础、功能形态为对象,运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定量求证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形式逻辑、公理体系、极向定位的分科研究之学。中国医道是以生命过程、运动方式、相互作用为对象,运用取象比类、从容综合、参悟玄机的方法,领会通达的时空运变、数序关系、稳态调控的合一中和之道。
中医治疗,采取调理气机、平和气态、引导气势的方法;西医治疗,采取消除病因、纠正病理、切除病灶的方法。
中医是整体治人之道,西医是局部治病之学。
中医是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西医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
中医和西医的认识体系不同,各自有一套不同的认识理论。我在这里并不主张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因为所结合的理论本质是不同的。中医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在西医科学体系之外,挖掘保护传统中医医道精髓,重实践,在中草药保护和选料上要严谨。西医进一步在生物、心理方面进行生命科学的更高探索,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各自发展。敌对是违背社会规律的!是违背医者基本职业操守的!
中国传统文明里尊“天”,认为“天”就是上帝,四时转换、阴阳协调、万物生长、日月星辰,皆是天之道。天与人和谐共生的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明里的精髓。中国的宗教意识和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不同,中国的宗教对天地、先祖、山岳、河流等都心存“敬畏”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医就是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
最后在这里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中医很多理论已经高出现代科学范畴之外,一些现象也是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中医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与任何宗教都相互共生的。所以,往前看。西医的研究应该从纯物质的科学往生命科学的方面转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