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请确认你已年满18岁再往下阅读;以下主题探讨,不适合于未成年人;否则后果自负。
时不时有学生自杀的新闻。新闻有时没有出现学生姓名。但都会出现那个曾经给予他们荣耀的名字--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一学生自杀”。
《传道书》说:“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
我的朋友以及GRE写作课学生中有来自这些名校的,他们有人也会跟我谈些感触。过后不久,他们还是该忙啥忙啥。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无新事。”
名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自杀总会引来更多关注和反思。但也总是浅薄。浅薄一方面是出于作者们的势利眼(也顺应读者的势利)。清华、北大、人大、哈佛、MIT的学生出事就是大件事,即使不死人,如北大学生柳智宇要去龙泉寺出家也是大件事。
世人议论多是:“世人求之不得的名成利就光环、亲友恩情牵挂,怎么轻易就不管不顾了呢?”
浅薄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们浅尝辄止、不愿追根究底。肤浅的探讨只能得出肤浅的解决方案。比如:新一代学生心灵脆弱,父母“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孩子坚强的支 持”,更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他失败了,请不要斥责他;如果他难过了,请允许他大声的哭泣;如果他孤独寂寞了,请尽快陪伴在他的身旁。”
以MIT郭衡为例,可知上面的方案毫无用处。外人看到她”乐观、坚强、阳光、向上“。唯一算得上失败的是她的创业项目被父亲和老师否定。郭衡26岁生日 时”非常精确地按照父母的旨意“结婚,这样听话的乖孩子,可能会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失败、难过、孤独寂寞吗?事实上她不会让父母看到所谓完美的另一面辛苦但 真实的自己,只有”关上门回到家里,[自己明白]问题却非常深刻“。
2014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23岁毕业生阿非,在同学看来“很能干”“足球踢得好”“很阳光的男孩”,这样的优秀生会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失败、难过和孤独寂寞吗?
这些能干的优秀生根本不会给父母机会来”关注心理健康“。他们善于伪装,对外界展现和维持”坚强、阳光“的完美一面。直到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生活!
甚至,许多学生在没有进入名校前就已经毁掉了。毁在通向名校的“奋斗”路上。生命未曾充分舒展就成了寂静之声。只是因为没有名校身份,关注者寥寥无几。年轻生命,被各种追求和奋斗掏空。有些人身死,有些人心死(顺从麻木地活着),有些人在两者之间挣扎。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优秀生受困于错误预设。其中最要命的有两条:
一、自己的奋斗(更时髦的说法叫做梦想)方向都是对的。
二、父母为自己的选择和安排是对的。
优秀生不明白:这些盘旋在自己脑子里的预设大多数时候是错的!优秀生也不明白:父母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智慧来为子女选择对的道路。
如果学生二十年来通过家庭教育养成了精神独立,TA就会明白:凡事要独立思考再作定夺,而不是事事顺从于人或追随潮流。
我接触过的所谓顶尖名校学生也不少,北大、清华、浙大、中大等,有几个是省状元,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般“幸福”。他们的不幸福来自竞争和攀比。他们有意 或无意以身边同龄人中的强者--他们称为牛人、大牛--作为奋斗方向参照系--XX奖,GPA排名,交换生机会,名校留学offer,大企业offer, 泡到某女或追到某男--名利色诸如此类)。
这些能人,和许多想成为能人的人,都在拼命追求成为“更好的别人”“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
这些能人所追求的荣耀,并没有滋养自己的灵魂,却让自己的灵魂更加干涸。他们沿袭旧有价值观念,更拼命地压榨自己的休闲时间、更努力,试图满足干渴的心灵。不过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MIT商学院的郭衡发现班上同学、接触到的精英比自己更优秀,她就”马不停蹄地补课“。读者不妨看看自己和周围,这样的人还少吗?日光底下并无新事。
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认清自己的内在价值。对自己的价值评估,因游走于不同人际圈子而剧烈变动;因为错误预设,过分低估甚至贬低自己。貌似”上进“”努力“,实则随波逐流--即使那个潮流(目标、方向)不适合自己。不自知!
2005年从清华退学的王垠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留的理由了就离开,另寻它处,直到找到合意的归宿。
许多学生,为满足别人(尤其是父母)的期望,为满足自己的内心空虚而不断追求与人竞争攀比名利。内心的空虚源于他们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自己的内在价值,总是在与外在指标比较然后发觉比起某某人还缺这缺那。
如果学生二十年来通过家庭教育养成了精神独立,TA就会明白:独立思考,认清自己本心具足,不假外求;他人眼中的优秀未必就是适合自己的优秀,自己的选择未必就是他人眼中的平凡。
可是,真相是:茫茫人海中,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可以给予子女这种精神独立的家庭教育呢?很多父母还预设自己给孩子选择的是最好道路咧。
父母、子女,至少有一方要承认自己笨,承认自己心灵是残缺不全,才有一线希望让孩子精神独立。比如今日学堂的创办人张清一先生就坦承”我们这一代人是精神半残废了“。
承认事实的存在,才能找到简洁的解决方法。自己蠢,有恶果;不知自己蠢,恶果翻倍。承认自己蠢,至少可以在蠢行上住手。不想收恶果,就不要再种坏因了。
有些心地善良但没有智慧的人,拼命说服年轻人要孝顺父母,不管父母对子女造成过什么身体或心灵上的伤害。与父母纠缠不清爽的子女,极有可能是因为不愿承认一个事实-- ”自己的父母是如此愚蠢、残忍、粗暴粗鲁的人“。
如果换成第三人如此愚蠢、残忍、粗暴,子女要么远离,要么早就及时反抗了,怎么可能隐忍还不离不弃!?
但与自己朝夕相处、有生养之“恩”的那个人(两个人)却是混蛋!--这实在难以接受--理智上说得通--但极强的情感却扼制了理智发挥作用--甚至理性也没有机会得到正常发育。混乱的头脑,混乱的内心冲突。时间一长,要么彻底麻木,要么爆发。
在这里,佛家的预设可能更接近真相,父母和子女有一方是来讨债的。合理的预设,会提醒人合理地做事。
传统文化的预设--父母是子女的恩人。衍生出来种种离谱的推论。比如父母即使残害自己,也不能违逆父母意志(完全放弃了子女个人的独立思考)。这种太离谱的预设害残、害死许多不知实情的子女。不只是贫穷会代代相传;而且心灵残缺也会代代相传,祸及三代不止。
除非有一个人觉知并决心:到此为止,从我开始不再延续这种心灵的残缺,不再继续自残和残害子女。不以精神独立为目的的教育都是耍流氓。家庭教育更是如此。
血缘上的亲并不自动赋予父母知识上的正确无谬、和子女心灵上的亲密感。心灵上的亲密是需要心灵上的相互了解。虽然传统社会观念会灌输、熏染式传递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无上权威,控制、命令、安排子女的道路和选择。但并不意味着子女就只能坐以待毙、听命于人。
作为子女,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父母的愚蠢,无法再选择智慧的父母来一次完整的家庭教育。
作为学生,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老师的冥顽,无法再选择智慧的明师来一次完整的学校教育。
作为活人,至少我们还能主动选择一次完整的自我教育--目的是--让自己的精神从此独立!
如果父母指望不上,还是年轻人自己主动一点!毕竟,这是自己的人生,不是除自己之外任何人的人生。
心明教育:专注新教育成长,传播新财富思维,致力于身心灵和财富自由
快速关注: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