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要港台保持繁荣?


    去年台湾的学生反服贸,今天又反对加入亚投行。而香港则是在搞占中,反对自由行和反水客。从台湾当局和港府对待这些行为的态度和举措来看,可知这些行动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并非大陆官方所宣传的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
    马英九当局执政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颓势加剧,让民进党等抓了把柄。积极参与APEC和现在提出加入亚投行,这本身也显示马英九希望改善台湾经济和提升政绩。而民进党现在则显示出“逢马必反”的小丑政治心态,而完全放弃了政治以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
    对于马英九当局提出的加入亚投行的意愿,台民进党批评说这是马英九当局“矮化主权”,这又一次暴露了民进党台独的真实面目。如果不搞台独,台湾又不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何来主权的矮化?相反,在大陆方面来看,如果允许台湾以成员国的身份加入亚投行,等于实际上承认了台湾的独立地位,是大大抬举了台湾的主权地位,而不是“矮化”。现在大陆已经明确否定了台湾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的申请。倒是马英九自己把台湾当作一个角儿要台湾进入亚投行,这一招实际是对台湾地位的自我提升而非矮化。马英九面对碰壁,还是表示以后仍将推进台湾加入亚投行成为会员。
    对于香港,大陆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直无法割舍的一家人情怀,内陆一些人前往香港,都是基于这种情感。中央政府对于回归之后的香港,史无前例中外罕见地实施了一国两制的政策。香港回归之前的几年,大陆中小学里都把香港的近代史当作课程讲授,而回归的香港却拒绝在学校里讲授中国历史和进行国民教育。现在看来,大陆似乎就像是热脸贴着冷屁股的一头热。
      在香港回归之前,内地的许多旅游景点都对外宾收取高价的门票。香港回归之时,不少港人包括我的香港朋友都提出说,我们回归了,是不是也能享受和内地人一样的国民待遇?这种想法和建议得到了采纳,现在内地的所有景点没有再对港人收取不同价格的门票了。但内地人赴港旅游却一直都有种种限制,犹如到国外一般,后来的自由行和一签多行使得限制有所放松,但是现在却受到港人的激烈反对。迫于压力,梁振英向中央求情要求改变对港政策,中央政府已经将“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梁振英对此表示感谢中央政府。
  “一周一行”肯定使得水客和游客数量减少,满足了反水客人士的要求。但对于两万多天天往返粤港两地在港读书的小学生却是一个大大的障碍,也会令天天接送他们的家长极为不便。下一步怎么办?使让这些学生继续到港读书与港人争夺教育资源呢?还是对这些人凭学生证之类继续实行“一签多行”?
  梁振英在感谢大陆方面将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之际同时表示,香港作为旅游城市,还要重振旅游和商业。之前因为旅游业和商业在香港经济中占比不大而要求取消一签多行,现在又谴责占中破坏了香港旅游城市形象,还要重振旅游,整个一副自我矛盾黔驴技穷施政乏术的状态。占中活动猖獗时,梁振英团队投鼠忌器手足无措,一签多行取消了,梁振英又是感谢又是频频发声,谴责反自由行反水客是少数人破坏了香港的形象,既然是少数人反对自由行,标榜民主自由的香港为何不顾多数人的意愿而要顺从少数?
  究竟是谁在经济自由度一直被排在世界前茅、被标榜为自由经济和自由港的香港反对和限制自由行?何况是在一个国家之内的不同省区之间的民间往来?其实这在大陆民众的心中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谜。

  想九七当初,不少港人为了免于财产被共党共产,纷纷于回归之前移民海外。九七回归之后,一时间香港商业凋零门可罗雀。当年我和同事到刚刚回归的香港出差,亲眼目睹了香港当时的萧杀气象。当时的董建华港府为了振兴香港经济,力促商业和旅游业复兴,对大陆入境的人员,每人发放一叠消费优惠券,厚厚一本,每张少则一两百港币,多则一两千。我算了一下,总额约10万港币。这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优惠,但要用完这10万港币的优惠,大约要消费30万元,实质不过相当于一个七折的优惠购物,但优惠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但是也是公干,所以厚厚一叠优惠券只享受了500圆,在维多利亚湾的游船上跑了一圈。香港旅游不过如此,此后再无到港一游的任何兴趣。
  港府当初的这个刺激商业和旅游也的政策,说明了当时港府对香港经济形式的急迫担忧。而如今在要取消和限制自由行和一签多行的时候,有关方面分析说,自由行和一签多行受益的仅仅是香港的商业和旅游,而这部分收益对香港GDP的贡献很小,只占约1.3%,限制乃至取消也无所谓,还不如顺从了占中和反水客人士,以缓解社会矛盾。
  自由行和一签多行对香港的经济真的无所谓吗?当年在大派优惠券的时候怎么不是这么分析的?当时虽然香港商业凋零,但是从东莞到香港的公路上挂着两地通拍照的货柜车是川流不息的,当时就是一个“东莞塞车,全球断货”的局面了,如果香港商业和旅游对于香港经济无所谓,何必搞那个购物优惠券?
  针对反占中和反水客活动以后香港的旅游和商业受到的影响,香港旅游局方面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优惠券活动,又准备组织商业和旅游业协会搞赠送礼品和购物优惠活动,希望挽救急剧下行的香港商业和旅游。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现在的港媒认为,自由行和一签多行“使得香港的地产跟少数特权阶层受益,而香港中下层人的日子更难过”。加之“一签多行”后,赴港生子的内地人越来越多,双非孕妇与婴儿与香港居民竞争卫生医疗、教育以及生活资源。
  我们暂且无须否认港媒对事实的描述,只需要将港媒对民众的阶层分析细化一下就可以了——所谓的香港中下层人,在香港究竟是多数还是少数。
  如果是少数,那么自由行和一签多行就是一个使得大多数港人受益的政策。因为没有一项政策可以做到使得所有人都收益,只能做到让多少人收益就好,这种能让多少人受益的政策就应该认定是好的,而不是受到诋毁。而在这种政策之下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则可以通过其它政策如社会福利和救济等予以适当弥补。
  如果说香港中下层人在香港是多数,这显然也不是97之后才有的自由行和一签多行政策所造成的,而是香港社会在英国统治时期固有的社会结构,只能说明97之前香港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导致贫富分化的制度,而回归之后,大陆以保持香港社会制度50年不变的允诺赢取香港人的心,意味着香港至少半世纪内继续维持贫富分化中下层人居多的社会状态,怎么能把这种中下层人居多的不满发泄到回归之后的政策上来?
  既然要保持不变,何必还对固有的处境抱怨?中下层人的日子一定是只有更加难过,没有逐渐好过,逐渐好过了就不其为中下层了,就成上层社会了。如果中下层人可以逐渐好过,也就不会存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了。
  在大陆这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确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但是也是一个贫富分化的局面,有钱能到香港旅游人在十几亿大陆人当中,毕竟还是少数。至于频繁往返于粤港两地的水客和赴港生子的人,则也是粤港本地人为主而非大陆百姓所为。所以,真正说自由行和一签多行对于港陆两地的重要性来说,大陆方面才是无所谓的。

  中共执政以来,一直都对香港厚爱有加,不论回归前后,都一直实施特别的政策,即便是在灾荒年代,宁可让大陆居民忍饥挨饿,也没有中断过对香港的“三趟快车”,而今看来,“三趟快车”是到了停止的时候了。香港本来就是一个商贸之地,本地并无什么生产资源和能力,水客所购之物也都是从外国进口之物,购之愈多,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就越发达,而现在,一边享用着三趟快车运来的物品,吃饱喝足之后却抵制大陆人从香港购物。
  现在的香港是一个生育率低下的社会。凡是生育率地下的社会,一定是穷人占多数的社会。这连力主在大陆废除节制生育政策的《大国空巢》的易富贤也知道。九七年我去香港的时候,看到酒楼里的服务员和大巴司机有很多都是六七十岁的样子,朋友说,香港劳动力缺乏,年轻的做领班和管理都不够用,所以退休的人很多留用了。并自嘲说,茶楼里推着点心车的老妇不知道是推车还是依靠在车上休息。香港的确缺人,所以,来自菲律宾、越南乃至非洲的非法入境打工者很多。
  前几年,港府为了应对人才缺乏的前景,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大陆人才引入计划”,有计划地从内陆引进高层次人才到香港定居工作。而现在,大陆孕妇赴港产子,不过是要让孩子有个香港居民的身份,而另一面,这不可以解读为是为香港未来的人力资源前景而未雨绸缪吗?只要立刻可以为香港人服务的人才,而拒绝为将来的人才付出接生费用和奶粉钱,这港人是不是太那个了?
  大陆为何要不遗余力地维持香港繁荣发展呢?自由行和一签多行这种政策,既然对大陆人来说是少数人受益而无所谓,既然受到了香港多数人的反对,何必维系?当初,香港作为全球自由度居前的自由贸易港,是大陆与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今,随着深圳东莞乃至广东制造业的注定转型,加之北起丹东、大连、天津、青岛南至上海、福州、广州、海口、三亚的港口发展,分分秒秒都可以取代香港的物流大港的地位,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在北上广的虎视眈眈之下岌岌可危。可以说,大陆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完全可以无视香港地位的时期了。
  
  很多人都认识到,大陆之所以对于香港如此厚待,意图长远及于台湾。似乎如果已经在一国两制下回归了的香港如果衰败了,将不利于台湾的统一。但是,结果可能恰恰是事与愿违的。看看欧盟成长的经历就可以知道结果了。欧盟是由作为欧洲经济发动机的德法  等国主导建立的,周边一些欧洲穷国纷纷要求加入,为此欧盟设立了种种条款,不达标的想加入还不是那么容易。穷国加入,意在蹭饭吃,在于达顺风车。假如周边国家各自发展顺利经济强劲,何必急于放弃自己的货币主权加入由他人主导的欧盟?
  中国自己身边的例子可以看澳门。澳门回归之前,在葡萄牙的惨淡经营之下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因此,葡萄牙对于归还澳门,完全不像英国归还香港那样依依不舍,而是有点儿甩掉烫手山药的味道。而澳门回归之后,也在中央政府的鼎立扶持之下逐渐恢复元气,但澳门的政况并非香港所标榜的自由制度,澳门政府年年春节给市民每人发数千元的“利是”,其施政手段的共富属性甚至可以说超过了把共产主义和共同富裕挂在嘴边的大陆。

        再小到一个家庭也是如此。父母当然希望子女都富足平安,全家融乐。但是往往是自己小日子过得好的子女更有分家离家的欲望。而是那些在外混得不好的子女倒是更容易记起家里还有可以给口饱饭吃的父母高堂。

  所以,如果港台可以自己沿着过去的道路发展繁荣,则更加不会对回归和统一感兴趣,只有更加趋于自立的底气和意愿,生怕大陆这群吃不起茶叶蛋的穷鬼们分享了他们的财富和资源。问题不仅在于此,而是让人窝心的是,这并不是港台本色制度运行的结果,而是受惠于大陆几乎不惜一切代价的优惠政策的结果。
  如果香港的确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高度自治,不妨作为一个政治制度实验区来对待,来看看哪种制度可以让社会保持发展和繁荣。自由的经济制度,应该是不受政府干预的制度,应该是自生自灭的,应该是荣损不定的常态。假如香港是依靠大陆的特殊优待而保持繁荣,那就不是原有制度的功劳了,那么香港的繁荣和发展算是一国两制当中哪种制度的功劳?假如香港可以依靠本色的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发展,那么大陆(将来)要在香港实行和大陆一样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理由何在?反之,如果香港在保持回归之前的制度当中衰败,则才能彰显与之不同的大陆制度的优越性,更利于和香港具有相同制度的台湾的回归。
  中国实行的经济制度,一直不被自以为裁判的欧美所认可为“完全市场经济”。但是,可正是这种国家强干预的非完全的市场经济,造就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至今,这个被唱空为崩盘和硬着陆的经济体,发展速度依然领先世界,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最近中国推出的一路一带战略和亚投行,让这个发动机的后劲强劲十足。
  当今香港局面可以说是“一国两制”的虚假性所致。大陆中央政府应该取消所有对于香港的特殊政策,让它真正保持不受国家干预的自由状态,而不是保持被扶持的繁荣。如果没有大陆的政府干预,香港恐怕早在九七年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当中就彻底倒下了。而今在大陆都嚷嚷着让民众适应听天由命自生自灭“新常态”的时候,还有必要让港台享受大陆给予的非常态的政策红利吗?何况是在占尽政策红利之后还反过来攻击这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