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天地里,每个人都是救世主


 

他原本大可以从此奔向乡间,

为自己新获的自由而欢欣雀跃,

但他却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穴里的人。

于是他回到洞中,试图说服其他的穴居人,

使他们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过是“真实”事物的闪烁影像罢了。

……

——柏拉图《洞穴神话》

  在柏拉图的洞穴神话里,一群人被困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他们被绑上了手脚,背朝洞口席地而坐,因为无法活动,他们只能看到眼前洞穴的后壁,而无法转身回顾。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影来回走过,他们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人偶被举过墙头,通过洞口火把的微光,在洞穴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穴中人唯一能看到有关外界的信息就是这些忽明忽暗的“皮影”。

  这些投影到底是什么?它们来自哪里?

  如果你是穴居人中的一员,如果有机会挣脱束缚,转身看一看身后,有没有重获自由的喜悦和强烈想找出答案的好奇?有没有勇气爬过高墙,一探外面的真相?

  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表现,孩子们的成绩也许就是投在教育活动这个洞穴后壁上的投影,有时固然栩栩如生,但毕竟只是一些贫乏单调的影子,它们只是一个断面、一个凝固的瞬间或者是抽离了生机的时空标本。教育有时候不能离得太近,太近了看得太少、太窄,教育又不能只看短期,短期看不到学生的全貌。而有时我们又常常自缚手脚,自废武功,把自己囚禁在思想和观念的牢笼里。透过影影幢幢的斑驳,你只要一个回转身,就能一睹学生的真颜和教育的真相,那是无比灿烂的真实。

  伊桑是一个八岁大的小男孩,心里充满了奇思妙想。在他眼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路边的小水坑发半天呆,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然而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简直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上课走神,成绩奇差,逃学,打架……

  作业本上错字满篇,考试卷上乱涂乱画,他对学习充满了困惑,那些文字和符号都像是狰狞可恶的敌人,恶狠狠地盯着他,嘲笑他。老师也拿他束手无策。最终只能建议他的父母把他送到残障学校去学习……

  这就像教育屏幕上的一个投影,倘若习惯了惯性思维,就会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记了回头看一看影子的原形,从而发现学生,发现真相。幸运的是,小伊桑遇到了自己的“救世主”,那个勇敢而细心的老师冲破了重重迷雾,穿过教与学、现象与本质、表象与规律的高墙,看到了伊桑的真相。原来他是一个有先天性“读写障碍”的孩子,成绩差并不是因为他智力差或者不愿意学好,他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先前的老师都被迷惑了,只是通过表象来衡量他,从而让老师和学生都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很多时候,走了太久,心就容易疲惫,以为眼前的场景断无改变的可能,我们就像被从小拴着的小象,长大之后却还没能挣脱那根绊住手脚的绳子,其实只是自己习惯了那样背朝大海的角度而已。你需要做的,只是一个转身。

  在只有照片的情况下,纸片里的景色依然那样生动活泼,流光溢彩,令人神往。但毕竟它只是一张平面扁平的印刷物而已,远没有真实的景象那样立体、丰富和深刻。就像一只玩偶与一个真实的婴儿之间的区别。

  如果你已经冲出岩洞,看见了灿烂夺目的阳光,看见了碧水蓝天,有没有勇气返回,唤醒沉睡的伙伴?

  这一切,只需要一个转身,我们就能看到教育的未来。在教育的天地里,每个人都是救世主。

 

 

————*—————*—————*—————*—————*————

心明教育:专注新教育成长,传播新财富思维,致力于身心灵和财富自由

快速关注: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