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荔枝FM接受了四家机构新一轮投资共2000万美金。主导人是经纬的張穎和晨兴的劉芹,跟投的是雷軍旗下的小米和顺为基金。
張、劉、雷三个人,跟创始人賴奕龍都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他们素有渊源。
09年,富士康传出了好多起农民工跳楼的事件。之前已经创业过几次的客家人賴奕龍感觉到这个是机会。不止是创业的机会,也是为社会底层的人做点事的心愿。
賴奕龍开始着手做基于手机的183农民工社区。经纬的副总裁茹海波听到消息,到广东,找賴奕龍聊。然后茹海波让他去北京见经纬的老大張穎。
那次见面張穎迟到了一会儿,没问賴奕龍几个问题,就开始自问自答,说经纬是个怎样的VC。張穎说,经纬不折腾创业者,有些VC嘴里说会给创业者什么资源,但只是说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到不折腾创业者。
这次见面很快就结束。出乎賴奕龍意外。賴奕龍猜,張穎之前可能给业内人打过电话问过他的情况,他来之前已基本决定投资了。
賴奕龍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張穎都可能会投,江湖上都知道自己的“挫商”很高,04年开始,创业和失败多次,越挫越勇,屡败屡战,投资人可能就是赌,这个人既然如此坚持,总有一次会起来。
賴奕龍回到广东,几天就收到張穎从私人账户打给他的钱,人民币。公司正在张罗,马上要用到钱的地方很多。这再次出乎賴奕龍意料。
2012年,183农民工社区要再融资,这次给钱的晨兴的劉芹。
劉芹第一次要投賴奕龍是07年的摩网。当时賴奕龍要在手机上大举做社区、游戏等各种业务。但老投资人反对,劉芹没投进去。
后来摩网因为老投资人跟几个创始人的矛盾而搞黄了。賴奕龍放手。
这时,劉芹和周鴻禕请賴奕龍到上海去接一个手游的团队。这个团队是劉芹和周鴻禕联手投的。賴奕龍觉得这两个人对自己挺好,义不容辞,就带着几个兄弟去了上海。
周鴻禕跟賴奕龍早就熟识。那几年周鴻禕预计可能颠覆360安全卫士的东西会来自手机,就自己在看手机上应该怎么做。賴奕龍自从04年开始就在手机上混,有经验。有一年多的时间,賴奕龍都跟周鴻禕密切联络,讨论360在手机上的动作。
他们当时比较统一的意见是,得在手机上聚焦,不能抄PC,也不能一上来就做好几个点。后来360手机卫士出来,据说第一版就是老周自己摸索出来的。
在上海三年,时点没到,手游还没起来,跟原来的创业团队也有些矛盾,劉芹就给賴奕龍说,那你就退出来再找机会吧。2010年,賴奕龍回广东。
这次经历,让賴奕龍认识到一点。不能因为感情关系而做事,会有后乱,得做自己认可的事。
2010年的183农民工社区,就是賴奕龍自己认可的事。2012年第二轮融资,劉芹投了钱。
賴奕龍做183,下了苦功夫。他明白自己和团队都没经历过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就和推广团队住在富士康厂房的旁边。发传单,跟他们一起吃饭,聊天,组织活动,看现场反应,深入到这个人群中,亲眼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
要投钱之前,劉芹自己去了趟富士康。富士康在深圳的厂区10多万人,一下班,滚滚人流,场面很震撼。劉芹觉得这个事有戏。
劉芹跟那里的手机店老板聊了很久。老板说农民工对低价、优质智能手机需求很大。劉芹就觉得,小米干的事前途远大,可以加注。当时小米还不大。
当时农民工还普遍没用上智能手机,183的社区是基于网页的。劉芹跟賴奕龍说,这个事一定有戏,但时间点有问题,要有熬个四五年的心理准备。
賴奕龍做得辛苦。2012年底,劉芹介绍賴奕龍去北京见雷軍。雷軍给賴奕龍说了183的问题。
第一,页面形式的社区,方式老旧。第二,时机不对,等智能机普及了才有可能。做得越辛苦,就越说明不对。好产品自然会有口碑增长。只要你面向未来,刚好在点上,不需要拼命推,就可以飞快增长。
回到广东,即使劉芹不建议转型,建议再熬,以待天时,但賴奕龍把183项目停了。
賴奕龍感到共鸣的是,雷軍讲的“大势”。自己之前一直在移动互联网做,其实就是“大势”没对。02年就做短信产品,其实是过早进入,后来把业务卖了。04年的摩网,当时很火的2.0概念,但运营商打压,3G没起来。07年在上海做手游也是。
早先,賴奕龍一直固执的以为,3G一定会起来。但直到最近两年,3G才真正起来。整个中国的第一批的勤奋而苦逼的移动创业者都没好日子过。相比之下,日本的3G就早早启动。Gree当年也是跟摩网在相似的时点做相似的事,游戏社区,后来顶点时市值到了100亿美金。
賴奕龍说,雷軍也是在金山憋屈了20年,始终觉得自己可以跟大势抗衡,付出了太多机会的代价,才最终懂了四个字,顺势而为。
换句话说,创业者要做的是,等风来。
183的失败,还让賴奕龍悟到另一件事。不能扭曲自己。
有两年时间,賴奕龍每周都去富士康旁边蹲点,不能说不用心,但他就是对民工的需求把握不好。隔阂是无形的,很难打破,很难设身处地的进入他们的情境。
賴奕龍常想起鲁迅笔下的闰土。一个人从小就离开家乡到外面去打拼,见识了世界,当再回到家乡,碰到从未离开过的童年玩伴,思维已完全不同,大家很客气的对面坐下来,却不知说什么,对方就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主观上,你很想对他好。但客观上,你无法做到。
新的一次创业,賴奕龍看两件事。第一是大势,还是移动。第二是自己最习惯、最喜欢、最享受的是什么东西。换句话说,那种即使没人投钱,自己掏钱也会去干的事。干砸了也无所谓,不后悔。就是享受这个过程。
賴奕龍的童年是陪伴着电台长大的。他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的珠江经济台,用广东话播出的一栏节目“珠江晨曲”。那种独特的声调,就像家乡菜一样印刻在记忆里。他的很多知识也来自声音。东周列国志,田忌赛马,百步穿杨,曾国藩家书。这些东西奠定了賴奕龍的传统文化的根基。
他当年非常喜欢在晚上听一个叫胡晓梅的主播主持一个叫“夜空不寂寞”的节目。他给胡晓梅写过信。那封信后来被胡晓梅放到自己出的一本书里。
96年,賴奕龍21岁,还在大学,就去一家电台做编导。这一年,他发现中国的体制太糟糕,很多事靠关系,干主播的人很少有热情,成就感也很低。他就离开电台。他失望,发誓以后都不要再进这个行业。
多年以后,一次賴奕龍回深圳大学做讲座,当晚他躺在床上无意间睡着了。突然间,又被电击一样猛地惊醒,原来是他翻身时压到了数字电视遥控器的电台按钮,而当时正在播放胡晓梅的声音。那一刻,一股热流涌上脑门。
賴奕龍说,他没料到过了这么多年,当年的胡晓梅还在做节目;他没料到自己能无意间又碰上胡晓梅的声音;他没料到自己对那个“老声音”的感情还如此浓烈,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被唤醒。
一旦一个基因在心灵里被种下了,它可能潜藏很多年,你可能觉得已彻底忘记。但在一个合适的时点,它就顽强的冒出来。乔布斯讲过类似的事,小时候学过的字体设计课,对后来设计苹果电脑的帮助。
2013年,賴奕龍再一次创业,荔枝FM。賴奕龍说,中国的“声音”一直没被开发。荔枝FM要做一个“声音”的平台。收录一切声音,存储一切声音,分享一切声音。
由于互联网尤其是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络的崛起,中国的“文字”已经被深刻的开发了。比如韓寒成为偶像,姚晨成为一呼百应的女皇,段子手们挣了钱。只要你乐于写作文字,你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自己,获取回报。
但关于“声音”的天赋,还潜藏在水底。
賴奕龍说,正因为他对声音是天生喜欢的,所以他对荔枝FM的定位,跟其它的貌似竞争的产品有本质区别。他把声音当做一个平台,一个世界,而大部分人只是把声音当做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
声音跟文字以及图片,本质之不同在哪里?
文字和图片,能快速传递信息,一般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十条简讯。但声音,不能快速传递信息,一般人在三分钟内才能基本听玩一条简讯。
那声音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声音是丰富的,是需要你去感觉的,而不是只是理性的接受和思考。賴奕龍说,文字是干的,声音是湿的。声音,一定是跟情感相关。享受声音的姿态,最好是后仰的,完全放松的。
从这里,开始出现荔枝FM跟其它网络电台的区别。賴奕龍说,别人都在寻找已经有的声音品类,比如新闻、相声、朗诵、娱乐、讲坛;但荔枝FM从来不给自己设限,凡是跟情感诉说相关的,声音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载体。有关声音的东西,还有太多没被发现。
若说其它电台是搬运工,那荔枝FM要做的是孵化器。
尤其,不能把声音跟娱乐划等号。娱乐不是情感,这是两样东西。娱乐更适合的方式是视频,需要大量的冲击,让你的脑袋不用动,只是躺在沙发上盲目的接受就好。情感则不同,它需要你安静下来,闭上眼睛,进入一种敏感的状态,寻找质感的清风柔水,润物细无声,似乎独自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这是只有声音能做到的。
娱乐,是感官的刺激。声音,是内心的滋养。比如,你看过一个很好看的MTV,有动人的画面,但你很难记住它。而你一旦听到一首熟悉的歌曲,无论多么遥远,它就能立刻唤醒你的情感。
从一开始,賴奕龍就没打算做碎片化的内容。一般人以为,手机让人能随时录音、收听,而手机的特点是碎片化。但賴奕龍认定声音是跟情感相关,而情感是不适合碎片化的,就好像你不能每天只花5分钟跟一个人谈一场恋爱。
賴奕龍说,娱乐才是可以碎片化的,比如游戏,比如开车上班的路上;声音是要让人可以整个的投入的,需要大段的时间,比如睡前的一两个小时。
賴奕龍有一个朋友,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EO,他的老婆就是荔枝FM的重度用户,每天晚上带着耳机听,有时听到泪流满面,有时会忘记拔掉耳机,声音一直陪伴着睡眠,直到天亮。
对于听众和主播这两个群体,賴奕龍认为,只要有主播,肯定就会有听众。小时候,他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情况。电视台的主持也有粉丝,但这些粉丝很少会疯狂到堵在电视台门口。但电台的主播的粉丝,真的有不少会每天晚上守在电台的门口,只等那个喜欢的主播下班出来,看看他或者她长什么样子,聊上一路。
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看电视的感觉,跟一个人蜷缩在床上独自听电台的感觉,完全不同。后者,是一个情感交流的世界。声音,可能是交流情感的最纯粹的方式。
荔枝FM的设计,首要就是让主播喜欢。主播们需要什么?賴奕龍说,主播都是多少有情怀的人,他们不要很low的东西,他们要文艺,要小清新,要格调。而文艺的人,普遍是技术盲,不要折腾,不要麻烦,不要用PC。
现在荔枝FM用了很多独特的设计,比如复古,花了很多人力去做尽量傻瓜化、零门槛的录音、调音、美音、混音、除噪等等的功能。很多人不懂,賴奕龍说,不懂的人,就不懂主播。
针对听众的设计,则用很多的细节去营造一种温暖的感觉,让听众放松戒备,卸去盔甲和伪装,松软的进入到声音里面。
之前賴奕龍也走过一段弯路。他们主动去找各种已经成名的好声音到荔枝FM设立频道,同时去找听众。但发现效果不好。后来转变思路,不看外,只看内,少移植,多栽培。就是在荔枝FM自己的平台上去发现暗流,发现新的火花,然后就做活动,推广,把它放大。
现在賴奕龍最喜欢看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关于声音的新的东西在荔枝FM上冒出来。这些才最有生命力,不会被轻易搬家或者拷贝。
一个主播。年纪很大了,生了肿瘤。她就在自己的频道每星期读一首诗。她自己有抒发的需要。有些听众深受感动,专门来感谢。
有些空姐空少,每天都在自己的频道讲当天飞机上遇到什么事。讲述关于这个职业的乐趣和情怀。
有不少主播,专门为山村的孩子讲故事,山村的孩子聚在一起听,他们听见外面的声音,很欢乐。他们也会建立自己的频道,把山间泉水的声音也传递出来。
很多妈妈,都把临睡前给自己的孩子讲的故事,做成了一个频道。
賴奕龍说,现在荔枝FM已经有80多万播客,跟其它的电台不在一个数量级。
賴奕龍自己也是这80万之一。他有一个自己的频道,深夜谈歌。在这里,賴奕龍会每隔一两周谈论他那个年代所经历的港台流行歌曲。2014年3月31日,張國榮忌日的前一天,賴奕龍做了一期《今晚只听張國榮》的节目。有23万听众收听了这个节目。
賴奕龍做的另外一个节目,讲港台流行歌曲鼎盛的年代,其实有非常大一部分是翻唱来自日本的歌曲。比如張學友的《Linda》、《太阳星辰》、《只愿一生爱一人》、《月半弯》,比如張國榮的《拒绝再玩》。
賴奕龍说,香港的流行歌曲,有一半是日本的血统,我们这些人似乎对日本格格不入,但日本确实影响了整整一代的香港音乐人,并间接影响了我们。
现在,深夜谈歌的粉丝有5万多,都是过去一年50多期节目一个一个攒下来的。
賴奕龍很感概,若换作以前,像他这样的普通话很不标准的没有相关专业资质的人,很难做一档节目,但现在,移动互联网让这个变成了现实。相反,那些普通话标准、科班出生的传统电台人,倒似乎远远不如他这样的带着泥土气的、流露真情实意的人受欢迎。
接下来,荔枝FM要开始为主播们挣钱。既然这是情感的交流,賴奕龍说,就不会用广告这种感觉生硬的方式。打赏会成为一个主要的方式,打赏是基于完全自由的人的相互的欣赏。主播既然拥有最长久和最热情的粉丝,那么粉丝经济也会火热。
賴奕龍现在坚信,商业世界或者说整个人类,对“声音”的开发目前只有其潜力的1%,只要平台搭建起来,链条走通,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有预想不到的核裂变。
相对于现前的这个以看为主的“眼睛的世界”,賴奕龍更信仰那个即将到来的以听为内核的“声音的世界”。眼睛能直接、精准、快速、主动的捕捉信息,是“阳”的一面。而声音是“阴”的一面,是柔和、柔慢、被动的获取的另一种能量。
賴奕龍说,看到的,是术,是知识,是脑袋可以懂的;而听到的,是道,是智慧,是心灵能够触摸的。
你若相信已在人类历史上流传几千年的各种传统“咒语”所具有的魅力以及威力,比如六字真言“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òng)”,比如全球各民族、各地区的婴孩称呼母亲的发音都不约而同的是“mama”,那么,你对賴奕龍的信仰多少也会有些信心。
好吧,实在说,想祝福賴奕龍,祝福荔枝FM,祝福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