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发布的2015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不仅连续5个月下跌,且为2012年10月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2月2日 中国经济网)。
从分项看,同上月相比,除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略有上升外,其余各分项指数均有所下降,呈现出该升不升、该降不降的状态。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本应该下降但却上升了。而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等走高才好但却呈现出走低不振状态。特别是生产指数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持续下降,生产指数降至51.7%的近两年最低值,生产者经营活动预期降至47.4%的历史新低,表明企业生产意愿明显减弱,工业生产增长的微观基础疲态加重。
应该关注的是,新订单指数50.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微幅回落。其中出口新订单指数应该仍处于降幅较大情况。去年以来进出口持续萎靡不振。出口新订单指数回落是表现之一,而进口持续不景气反映国内需求不振,直接表现在国内制造业萎靡上。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和基础,作为新兴市场体国家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制造业不景气不仅拖累整个经济增加值的增长,掣肘经济增速,影响就业等。更重要的是表明整个经济结构和发展潜力都存在较大问题。
以笔者看,制造业不景气的原因众多,但过去大投资驱动下的过剩产能是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8.7%。一般认为,行业产能过剩一旦超过20%,就会形成行业性亏损。产能过剩加剧是制造业持续不景气的制约因素。
这里面一个重要因素是,加大经济转型、调整经济结构、抑制淘汰过剩产能、环保要求提高等主动调控因素使得制造业处于换挡转型期,对PMI是一个很大影响因素。
当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以及临近春节等季节性因素都是PMI走低的原因。特别是季节性规律性影响因素不可忽视。
对PMI跌破荣枯线必须重视背后折射出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持续萎靡不振的状况,一定要防止其继续恶化下去。同时,又不必大惊小怪。50荣枯线仅仅是一个数量点位而已,小幅低于荣枯线,只要是暂时性的、不再继续远离走远,那么,并不表示中国经济就进入到了萎缩低迷通道。
还应该注意的是,同日发布的2015年1月份的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7%,虽然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但却高于荣枯线3.7个百分点,远远高于荣枯线。表明中国商事、商务和消费活动仍处在“强劲”状态。这是本届政府一系列旨在激活经济内生动力政策正在发挥作用的结果。只要商事、商贸、商务和消费活力不减,就将会很快传递到生产领域包括制造业企业上,就会很快将制造业等生产行业激活。
面对PMI跌破荣枯线,宏观政策决不能惊慌失措,而应该继续保持定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决不能因此而放缓,更不能重蹈政府主导大投资和货币信贷大投放老路。宏观政策应该继续围绕激活市场内生动力这个中心,继续加大力度向市场下放权力,由结构性减税转变为全面性大幅度减税,大幅度减少行政性收费项目和行政性基金项目。更主要的是要在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上继续加力。对于一些经济领域不必要的门槛要么降低要么取缔。比如:金融领域包括创建民资银行门槛就有大幅度降低的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堪当大用了。
应该切忌的是,决不能再搞大水漫灌的货币信贷大放水。货币政策要根据流动性余缺变化多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不能盲目降息,更不能匆忙降准。
从国内情况看,中国市场不缺流动性,而是流动性不往实体经济流去的问题,即: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从国际情况看,受美元、欧元、日元等综合作用影响,导致人民币较大幅度贬值。人民币贬值已经彻底打消了降息降准的可能。如果贸然降息降准必将促使人民币加速贬值,套利资本加速撤离。应对货币贬值,一般是加息而不是降息。人民币贬值后,对于外汇占款减少使得央行吸进的流动性可以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或者再贷款形式投放流动性。应以货币政策的数量工具为主,而不是降息的价格工具。由于降准冲击力太大,也不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