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复合调味料的市场发展比传统单一味型或单一功能的调味料发展要更快?这是因为复合调味料表现出如下特点:
产品个性化
传统的调味品,中国传统的调味品有油、盐、酱、醋、茶。其中酱油、食醋、味精、食盐、食糖这些都是大品类,餐厅总是依靠创新求异来吸引食客,因此会不断自己调配或者直接寻找特别的调味料。这些调味料基本都是复合调味料,以调味汁、调味酱、调味粉甚至以酱油、醋的面貌出现。在家庭烹饪方面,80后、90后创新求异的非主流已经成为主流消费人群,个性化的餐食追求,同样是拉动复合调味料成长的重要动力。
使用方便性
复合调味料通常针对某一菜式,或者味型来设计,迎合了餐饮发展和家庭快速、简单烹饪的需求。举例来说,过去蒸鱼,行政总厨会使用自己的独家秘方,用糖、盐、料酒、香辛料、酱油等多种调料,按独特的配比调好一缸蒸鱼汁,之后交给普通厨师按鱼的重量配比加蒸鱼汁上锅蒸10-15分钟,配姜葱装盘。如果当天没有蒸鱼汁当天没有用完,就造成浪费、如果不够用来不及调,又影响营业额。现在,大品牌推出蒸鱼豉油,倒上半瓶就可以开蒸了,简单方便,饭店不用担心影响营业额,随时用都行,而且再也不用高价请高级厨师来制作蒸鱼汁了,普通家庭更不用说,在家都能吃到大饭店蒸鱼的味道。
由于一胎化和国家餐饮业的用工危机,使餐饮行业厨师用工成本提高,这使得餐饮单位寻求简单、方便的调味料,使菜式制作简单化、标准化。而餐厅服务员难招,也使得餐饮单位追求更快的上菜速度,这两个大的因素,促使复合调味料以更快的速度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由于一胎化和国家餐饮业的用工危机,使餐饮行业厨师用工成本提高,这使得餐饮单位寻求简单、方便的调味料,使菜式制作简单化、标准化。而餐厅服务员难招,也使得餐饮单位追求更快的上菜速度,这两个大的因素,促使复合调味料以更快的速度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在工业化时代,双职工家庭,要求尽可能减少厨房做饭的时间,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工作、学习、娱乐,方便化调味料的需求就增加了。例如,过去,要做一个鸡蓉蛋花羹,要费时费力准备各种食材,还担心调味不够好,现在简单了,超市买一袋“鸡蓉蛋花羹调料”回家加水烧开,敲一个鸡蛋在里面,搅成蛋花,又新鲜又方便,色、香、味、营养全有了。
注:本文为陈小龙先生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媒体刊登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请联系陈小龙先生本人授权(陈小龙先生微信号:cagochen)。更多调味品营销相关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调味品123”微信公众号。
陈小龙先生,调味品中国市场著名营销专家,现任广州名道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多家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包括海天味业、李锦记、恒顺醋业、佳隆食品、新加坡福达食品(味事达酱油、广合腐乳)、美乐食品、百利食品、百味佳食品、中粮集团、双汇集团、伊利乳业、蒙牛乳业、恒安集团、洽洽瓜子、维达纸业、西麦麦片、小糊涂仙酒、丹宝利酵母等。陈先生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调味品行业研究文章,足迹遍布中国本土近30个省市自治区,对于中国调味品餐料的分销渠道,经销商,新产品上市、市场环境,竞争状况等研究极为透彻,他对于中国调味品餐料销售与市场的研究,为中外调味品及餐料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智慧支持。陈先生是中国调味品协会撰稿专家、《销售与市场》《新食品》《糖烟酒周刊》等媒体的撰稿人,并作为营销专家长期为《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提供观点。陈小龙先生是全球第一本调味品营销专著《调味品营销》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