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于地位,就是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1]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虽然信用货币的发展使货币成为商品相对价值的唯一表现形态,但是企业生产的商品转化为货币形态的关键,在于能否顺利实现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生产的商品,其相对价值表现形态主要通过买方货币化形态体现出来,即只有满足买方的需求,企业生产的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就此而言,在货币经济形态下,马克思的相对价值论并没有过时。该观点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以下三点:一是从宏观经济总量来看,要保证商品相对价值表现形态货币的充足供给,就要求管理层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必须保证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货币供给,防止出现通货收缩;二是从中观经济来看,虽然增量的货币供给能够帮助商品生产者实现价值,但是从长远来看,整个社会商品顺利实现其价值的关键还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要协调发展;三是从微观经济来看,由于商品价值与相对价值是分离的,因此,企业生产的商品,其商品价值最终实现路径还在于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
“相对价值形式。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可见,在上衣成为麻布的等价物的价值关系中,上衣形式起着价值形式的作用。因此,商品麻布的价值是表现在商品上衣的物体上,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2]
马克思上述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商品价值不是最终目的,商品价值的实现是为了取得适用其需求的新的使用价值。其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主要在于三点: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二是充分重视体现最终需求的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三是借鉴供给学派的观点,通过产业技术革命为社会提供新的使用价值,通过发展新兴行业、提供新的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的方式,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3.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在价值等式中,等价物始终只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单纯的量的形式,对这一事实的肤浅了解,使贝利同他的许多先驱者和后继者都误认为价值表现只是一种量的关系。其实,商品的等价形式不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在考察等价形式时看见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3]
马克思对等价形式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提示我们,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虽然货币成为商品价值形态的一般表现形式,但是,商品价值最终能否顺利实现,还需要体现在与其价值形态相对应的其它商品使用价值上,因此,社会生产的平衡不仅表现在实物与货币平衡上,而且还应该表现在实物与实物的平衡上。从现代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自然资源增值和其它由无效劳动所形成的虚增价值都转化为货币形态的价值,这部分货币形态的价值由于在实体经济领域没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形态的物品与之对应,由此导致这部分虚增价值的货币形态开始大量进入以追逐“投机套利”为主要特征的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此有很大关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