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市场物价的因素分析(下)


   (一)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条件约束。
     1.需求向下倾斜规律
 “需求向下倾斜规律:当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它的需求量减少。换句话说,如果生产者决定今天向市场投入比昨天更多的物品数量,那么,其他条件相等,这更多的数量只能以比昨天更低的价格被出售掉。”[1]
    笔者认为,萨缪尔森所描述的需求-价格运行规律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很多前提条件约束,比如说当市场需求总量没有饱和的时候,产品供给量的增加就不会导致价格下跌,反之,当需求呈刚性特征且已经饱和的条件下,产品价格的下跌不一定会引导新的需求。如果将之引伸到虚拟经济领域,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对于虚拟资产价格差异的追求会使投资者“买涨卖跌”。有鉴于此,当前在经济发展中,根据上述分析,应该侧重于发展市场需求饱和度低的高科技产业或新兴产业。鉴于文化等精神产业所体现的需求无限扩张的特点,发展文化等精神产业是突破当前资源瓶颈约束、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关键。就虚拟经济而言,由于投机性交易所导致的虚拟资产价格与需求之间变动特征不同于实体经济的“同向”变动特征,当前应通过分红派现的手段确立虚拟资产价格的价值中枢,使虚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而使金融市场保持基本稳定和良性发展。
 2.AS曲线运行规律
“在非常长的时期内,AS曲线是垂直的,但是在短期和中期内,AS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2]
笔者认为,关于AS曲线中短期内与产品价格正相关的理论假设,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其一方面要求厂商具备即时扩大产品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产品价格上涨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形成产品供给短缺或产品过剩。从长期来看,AS曲线是否一直保持垂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能力,而社会生产能力能否扩大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构成。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在生产要素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下,随着资源的日渐减少,生产规模扩张就会受到限制;而在劳动、技术等可再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则可以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术进步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式而不断地扩大。因此,根据AS曲线与价格关系的论述,短期来看,要克服供不应求问题,关键在于进行充分的生产资料储备,长期来看,要克服供给瓶颈制约问题,关键在于发展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3.边际成本定价制度
 “边际成本定价制度的中心作用。只有当物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时,社会才能从它的稀缺的资源和有限的技术知识中得到最大的产量。只有当某一行业的产量的每个来源都有具有上升的MC,而且这种MC等于每种其它来源的MC时,正像每一个MC都等于共同的P的情况,该行业才能以最低的总成本来生产它的总产量Q。只有在上述条件下,社会才处于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缘之上,而不是缺乏效率地处于这些边缘之内。”[3]
    笔者认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规则所导致的最佳产量,只是生产者在组织生产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是假设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都能够实现顺利销售,如果这些产品不能够实现顺利销售,则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规则作用下的社会产品总量,就会出现过剩,由此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最大化的产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以最小的耗费,生产社会需要的供求平衡的商品。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帕累托效率应该表现为在生产与消费相协调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劳动消耗、管理消耗以及其它劳动条件的消耗,生产适用社会需要、实现供需平衡的商品。
   (二)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主要表现形式
    1.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
 “在一定的价格下,一种商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盘,在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个地盘只有在价格的提高同商品量的减少相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保持不变。另一方面,如果需求非常强烈,以致当价格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调节时也不降低,那么,这种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这种情况,只有在需求超过通常的需求,或者供给低于通常的供给时才可能发生。最后,如果所生产的商品的量大于这种商品按中等的市场价值可以找到销路的量,那么,那种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调节市场价值。不管价格怎样调节,我们都会得到如下结论:1.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会使生产价格降低或提高。2.决定生产价格的平均利润,必定总是同一定资本作为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相应部分所分到的剩余价值接近相等。”[4]
 “因此,如果供求调节市场价格,或者确切地说,调节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供求关系。”[5]
   “在第二种情况下,在两端生产的两个个别价值量并不拉平,而是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起决定作用。只要需求稍占优势,市场价格就会由在不利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最后,假定和第三种情况一样,在有利的一端生产的商品量,不仅同另一端相比,而且同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相比,都占据较大的地盘,那么,市场价值就会降低到中等价值以下。如果需求小于供给,那么在有利条件下生产的那部分不管多大,都会把它的价格缩减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以便强行占据地盘。但市场价值决不会同在最好的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这种个别价值相一致,除非供给极大超过了需求。”[6]
 “与此相反,如果这个量小于或大于对它的需求,市场价格就会偏离市场价值。第一种偏离就是:如果这个量过小,市场价值就总是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如果这个量过大,市场价值就总是由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如果需求和生产量之间的差额更大,市场价格也就会偏离市场价值更远,或者更低于市场价值。”[7]
 “第二点是:如果商品都能够按照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供求就是一致的。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8]
    马克思这段论述较早地指出市场供求关系对于价格的影响。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商品的供求关系会影响商品价格,其在一定时期内会导致商品价格对于价值的偏离,但是这种偏离只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的价值最终成为决定商品价格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关于商品供求状况与商品价格变动之间关系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供求关系变动所导致的价格变动,是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企业正是根据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来决定产品生产量的增减,最终在价格影响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实现社会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平衡。当前借鉴这一理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鉴于价格机制发挥调节作用需要市场化的微观主体。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作用,就必须对市场微观主体——企业进行进一步改革,将企业塑造成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鉴于我国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属性,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在于在法人治理结构形式上实现与国际接轨,而在于在经营上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实现生产经营的完全市场化;第二、鉴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变动完全受供求关系支配,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当前应该进一步强化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对于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化改革,使生产要素价格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使价格调节机制真正地发挥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是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前为了发挥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还必须着力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为微现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2.价格变动与供求均衡
 “供求关系一方面只是说明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另一方面是说明抵消这种偏离的趋势,也就是抵消供求关系的作用的趋势。供求可以在极不相同的形式上消除由供求不平衡所产生的作用。例如,如果需求减少,因而市场价格降低,结果,资本就会被抽走,这样,供给就会减少。但这也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由于某种发明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市场价值本身降低了,因而与市场价格平衡。反之,如果需求增加,因而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值,结果,流入这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就会过多,生产就会增加到使市场价格甚至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或者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引起价格上涨,以致需求本身减少。”[9]
马克思关于商品供求与价格变动关系的论述,详细描述了供求变动与价格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鉴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之间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自动均衡。因此,在一个市场运行效率较高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供求关系可以通过价格作用机制实现生产要素在市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理论上而言,供求关系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更好地发挥供求关系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应该着力于培育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此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一些不能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如教育、养老、医疗以及其它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则需要政府来进行提供。
 3.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许多早期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持久的供过于求的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要AD或AS移动,价格就会灵活地做出反应以保证充分就业产量得以售出。在这里边,我们看到有伸缩性的价格怎样保证价格向下移动到足以使支出增至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程度。”[10]
笔者认为,经济发展的均衡主要表现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均衡,即产品的实物形态供给总量、结构与其价值需求的总量、结构相匹配,如果出现了错位,对社会不需要的物品,从需求角度分析,价格再下降也是没有用的,而对于社会需要的物品,就是价格上涨,需求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所谓供求均衡不是体现在某一价格点的均衡,而是表现为以实物形态表现的社会产品供给总量、结构与以价值形态表现的社会需求总量、结构之间是否匹配。就此而言,现代经济市场条件下的供求均衡,应着力于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对于社会产品的生产应该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为主,此点可以由市场机制自发发挥作用来实现;第二、社会产品生产还应该通过在产品结构和性能上的创新,制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即通过供给来影响需求,从而获得超额收益。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通过增加教育、科研等投入的方式,为生产者实现这些创新创造有利条件;第三、社会产品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均衡,要求各生产要素以价值形态体现的需求与其生产的以使用价值形态表现的供给之间要一一对应。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拥有量天生的不均等导致国民收入在人与人之间的分配不均,从而造成了个人之间在支付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别。为了满足个人需求,使社会产品顺利实现价值,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此实现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因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实现供求均衡的关键在于做到生产与消费(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同时通过财政必要的再分配手段来进一步平滑这种均衡。
(三)保持物价稳定可以采取的相关措施
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主要的再分配效果产生于它对于人们的财富的实际价值起了未被预见到的影响。一般说来,通货膨胀倾向于将财富从持有固定名义利息率资产的人再分配到负有固定名义利息率债务的人那里去。通货膨胀的未被预见到的减退具有相反的效果。2.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第一种影响是在产量总体水平上的影响。通货膨胀意想不到地上升的时期通常是高就业和高产量的时期。在长期中,价格与产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在短期中,关系是模棱两可的:总需求曲线的一次向右移动可以带来较高的产量和较高的价格或通货膨胀;但是,一次供给冲击,向上移动总供给曲线却可能导致较高的价格或通货膨胀和较低低的产量水平。因此,现代宏观经济学得出结论:通货膨胀与产量水平和就业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第二种影响是微观经济影响。通货膨胀率越高,相对价格的扭曲越大。一种价格被通货膨胀严重扭曲的商品就是货币。”[11]
萨缪尔森关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分析,对于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以及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其一方面要求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问题,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经营而言,为了防止价格变动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企业应该通过在产业链上实行纵向延伸的方式规避价格风险,使企业生产经营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经济萧条时的通货膨胀
“在现代经济中,甚至在产量远低于潜在水平时候也会经常发生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工资或商品价格上升,AS曲线向上移动,物价趋于上涨。假设在经济衰退时出现石油或工资的大幅度上涨。这些成本上升的情况会使AS曲线向上移动到AS1。结果,价格从P上升到P1。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已经发生。”[12]
萨缪尔森关于通货膨胀类型的描述,对于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防范通货膨胀导致的风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根据上述论述,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即使在国民经济低于潜出产出水平时也会发生。其在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即使不在经济过热状态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也会导致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有鉴于此,当前在经济运行中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的措施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严格价格监管,防止企业以乱涨价的方式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二、当前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时,应通过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消化居民工资收入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
 


[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03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154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807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19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202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2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2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2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605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379、380、381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401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