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邀约采访半年多之后,我终于与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坐到一张桌子前。
这是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第二天。一个多小时前,46岁的余承东刚刚在乌镇的一个论坛上大讲“华为的全球化之路”,同台有郭台铭、马化腾、杨元庆、刘强东等企业领袖,还有华为在国内市场的老对头,小米公司创始人兼CEO雷军。
演讲后接受采访的余承东,神情略显疲惫。但一提到他手中的那部金色Mate8手机,他就立刻眉飞色舞,不停地把玩介绍。“屏好,照相机好,电池和芯片强大”成了他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多次提及的广告词。
于是我们就从这款刚刚在国内上市一周多的高端手机谈起。
“Mate8的销售势头非常好,又出现了脱销。渠道零售商又加价几百块钱,尽管我们不希望他们溢价销售。” 余承东说,华为汲取了一年多前Mate7上市后一机难求的教训,扩大了产能,但仍难抵零售端的热销势头。他说,照此势头看,自己此前提出的“Mate8成为首款销量过千万的国产智能手机”目标完全有望实现。
竞争对手是不可避免要提到的。在身边的公关总监不时提醒下,素有“余大炮”之称的余承东一再强调“今天不谈小米”,偶尔仍忍不住要调侃一下华为手机在国内中低端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高端市场和全球市场显然是他关注的重点。
“我们现在在国内市场已经彻底打败了三星,但在高端市场份额离苹果还有差距。我希望通过Mate8和(2016年春天上市的)P9这两个产品,不光要在中国市场份额做到第一,而且要把高端机份额做到第一,”余承东说。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三星以8450万台发货量遥遥领先,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23.8%;苹果发货4800万台,市场份额为13.5%;华为以2650万台的发货量占据7.5%的市场份额。随后是联想和小米,份额都在5%左右。
单从数字看,余在近几个月多次提及的“两年内超过苹果,市场份额达到全球第二”的目标似乎显得过于自信,也在国内外受到颇多质疑。
在采访中重申这个目标的同时,余承东也不讳言华为在品牌、渠道、零售和人才方面的差距。他说,华为手机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旧是海外消费者对“华为”品牌的认可。此外,“我们海外的运作管理、渠道零售能力建设、品牌营销都缺人才。人才的获取和聚集都需要时间。”
谈到人才,余承东提起了澳大利亚籍高管赵科林(Colin Giles)近期重归华为的消息,言语间颇为自豪。在手机行业声望甚高的赵科林,此前曾担任诺基亚中国总裁、全球销售负责人。他在2012年加入华为后,很快因企业文化“水土不服”而跳槽加入联想,负责其全球销售。今年12月初,他再度加入华为消费者业务,担任执行副总裁,被业界认为是华为发力海外销售的标志。
我问余承东,在他执掌消费者业务四年多来,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余承东脱口而出:“有些业务调整和人员的调整速度慢了些,集团内部(向消费者业务的)资源投入也可以更多、更早一些。”
在一定程度上,这体现了以运营商业务发家的华为在最初进军消费者业务时的谨慎态度。另外一方面,面向消费者的B2C业务与面向运营商和企业的B2B业务,在市场周期、客户群体、业务流程和人才战略方面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也是华为在未来的“双轨”发展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两年多前,中国科技媒体圈即有报道说,华为计划撤销其消费者业务BG,将负责手机业务的终端公司提升为独立的子公司,以增加其在华为内部的话语权,更好地面对B2C市场瞬息万变的竞争。当年,华为手机全年出货量不到4900万部,全球市场份额也只有4.9%。
两年半以后的今天,华为终端业务终于向独立运营迈出了实质的一步。
“集团已经做出决策,将B2C业务和B2B业务分开,消费者业务走向相对独立的运作,”余承东说。他说,华为常务董事会在通过这一决策后,已经在2015年国庆节前向内部宣布。如何建立相对独立的机制尚在讨论中,预计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实现“消费者业务在华为大平台下相对独立的公司运作”。
在他负责的业务独立运作后,余承东有何计划?他笑着说:“我希望继续做下去,至少把自己提出的’世界第二’的目标实现了再说,希望五年内做到世界第一。”
12月18日下午,在采访结束后不到17小时,华为官方微博宣布,华为手机年度累计发货超过1亿台,华为成为首个年度发货破亿的国产手机厂商。余承东距离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华为消费者业务将相对独立运作
评论
3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