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的均衡与协调
1.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
“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我们从两个部类之间的大宗交换开始 。这些价值以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存在于它们的生产者手中—要和2000IIc,即以消费资料的实物形式存在的价值交换。通过这种交换,第II部类的资本家阶级把他们的不变资本=2000从消费资料形式再转化为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不变资本可以重新作为劳动过程的因素,并且为了价值增殖而作为不变的资本价值执行职能。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交换,第I部类的劳动力的等价物(1000Iv)和第I部类的资本家的剩余价值(1000Im),在消费资料中实现,二者都由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转化为一种可以作为收入来消费的实物形式。但这种互相交换是通过货币流通来完成的。”[1]
“当I(1000v+1000m)和2000IIc交换时,立即遇到了困难:第I部类的2000(v+m)借以存在的实物形式的生产资料,要用它的全部价值额2000和以第II部类的消费资料存在的等价物进行交换,而另一方面,消费资料2000IIc却不能以它的全部价值额来和生产资料I(1000v+1000m)交换,因为它的价值的一部分,等于固定资本中有待补偿的损耗或价值损失,必须首先以货币形式沉淀下来,而在我们仅仅考察的当年再生产期间,不再作为流通手段执行职能。但是,使商品价值2000IIc所包含的损耗要素借以货币化的货币,只能从第I部类取得,因为第II部类不可能自己给自己支付报酬,而通过出售自己的商品才能得到报酬。”[2]
“在这个场合,第II部类应该同时把它的商品资本按其全部价值额再转化为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而我们的前提却是,商品出售以后,这个商品资本的一部分不会在当年的再生产期间由货币再转化为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固定组成部分的实物形式。这样,第I部类只好用货币200来补足这个差额。在这种情况下,在第II部类方面有一个用来补偿它的固定资本损耗的货币基金;在另一方面,即在第I部类方面,却有价值200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3]
马克思这段论述,实际上较早地指出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存在先天的缺陷。他指出,在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投资的条件下,如果在投资过程中,上游产业产能的过度扩张不考虑中下游产业的实际需求,那么,将会导致上游产能的严重过剩,造成投资浪费。与此同时,由于中下游产业对于固定资产使用所具有的周期性特征,由此决定了上游产业的生产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根据马克思这一论述,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好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防止投资过热和投资陷入自身的”投资内循环”,充分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2.流通市场不能最终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失衡问题
马克思这一论述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各生产部类之间发展不协调,单纯地依靠流通市场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观点对于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对外贸易以及我国对外贸易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多年来,由于我国生产结构极不合理,居民消费水平严重偏低,由此导致贸易出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鉴于我国以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依托的出口,与发达国家贸易之间不存在互补关系,由此导致了我国通过多年贸易出口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我国在贸易收支上出现的不平衡已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当前在解决贸易收支不平衡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马克思关于生产部类发展必须协调的观点。一方面通过改善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出口贸易技术含量的方式,平抑贸易顺差;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教育投入、增加科研投入的方式,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发挥高素质可再生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两大部类供求关系对于产品生产的影响
“一句话,如果在简单再生产和各种条件不变,特别是劳动生产力、劳动总量、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寿命完结的固定资本之间的比例不是不变的,那么,在一个场合,需要再生产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而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就会增加;因此,I部类的生产总额必须增加,不然,即使把货币关系除开不说,也会出现再生产不足的现象。在另一个场合,如果需要在实物形式上再生产的第II部类的固定资本的比例量减少,从而还只是要用货币进行补偿的第II部类的固定资本组成部分会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在需要由第I部类再生产的第II部类不变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的同时,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却会减少。因此,或者是第I部类的生产总额减少,或者是出现过剩,而且是不能转化成货币的过剩。诚然,在第一个场合,同一劳动可以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量或增加劳动强度提供更多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弥补第一个场合的不足;但是发生这种变化的时候,总不免会有劳动和资本从第I部类的某个生产部门移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并且,每一次这样的移动,都会引起暂时的紊乱。在第二个场合则相反,第I部类必须压缩自己的生产,这对该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来说,意味着危机;或者第I部类提供的产品过剩,这对他们来说,又是危机。在两个场合,对外贸易都起补救作用:在第一个场合,是使第I部类保留货币形式的商品转化为消费资料;在第二个场合,是把过剩的商品销售掉。”[5]
马克思关于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由供求关系所导致的产品生产供求变化的描述,明确指出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虽然供求规律可以引导市场要素在各部门及地域之间根据需求进行配置,但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商品供过于求是必然趋势。虽然马克思指出通过贸易发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商品国际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商品生产仍然面临供过于求的问题。面对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的商品供过于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平抑这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发展新兴产业的方式,创造新的需求,实现经济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的供求均衡。从当前国民经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在通过新技术革命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约束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和消费产业,大力发展直接体现劳动力价值的服务产业,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必要的物质储备
“这种情况,只有用不断的相对的生产过剩来补救;一方面要生产出超过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资本,另一方面,特别是原料等的储备也要超过每年的直接需要。这种生产过剩等于社会对它本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6]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由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与实物更新在时间点上并不一致,因此,就要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物资储备,以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5.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不言而喻,既然把积累作为前提,I(v+m)就大于IIc,而不像简单再生产那样,和IIc 相等。第I部类要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II部类进行积累时所必需的不变资本提供材料。可变资本应当推动第I部类的剩余产品中由第I部类自己用作追加不变资本的部分。”[7]
马克思这一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在于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在重化工业时代,其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制造业的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其主要表现为知识以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6.工人消费能力的提高
“可是工人不这样做。问题始终在于,怎样有合理、有益健康的方法来提高他们作为消费者的地位。这不是容易的问题,因为他的全部奢望没有超出缩短劳动时间的范围。”[8]
虽然在重化工业时代,劳动力的消费只是作为依附于机器化大生产的方式而存在,但是在新兴经济时代,劳动在生产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因此,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在新经济时代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体现在对劳动力教育以及其素质培养在社会再生产前提条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7.生产资料的补偿
“只要产品不是直接在本生产部门作为生产资料使用,这些产品就离开它们自己的征税场所,进入另一个生产场所,因而,互相得到补偿。”[9]
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使用的互补性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当前投资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各生产要素的产业链分布以及彼此之间进行的产业互补和相互促进关系。
(二)消费资料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均衡与协调
马克思关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资本循环的论述,提示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好日用品消费与奢侈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源优先用于满足居民基本消费。
(三)生产资料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均衡与协调
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生产部类资本循环的描述提示我们,在投资领域资本是可以实现内循环的,联系到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投资领域出现的不断重复建设现象,笔者认为,虽然投资领域存在的重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GDP规模,但是这种GDP的获得只是投资内循环的结果,其一方面造成资源和劳动的浪费,另一方面投资品的不断内循环,也不利于实现提高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个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442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50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50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51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52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5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58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58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47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447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47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