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健康产业浅析
《邵阳市统计》第34期,2015年10月30日
健康产业是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以健康至上理念为指导,涵盖医疗产品生产、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多个领域的多产业集合。2014年邵阳市健康产业,可以把现状描述为四个“加强”,问题归纳为四个“少”,解决问题要突出四个“加快”。
一、邵阳市健康产业现状体现在四个“加强”:
1、医疗卫生工作加强。机构增加、人员增长、服务改善。201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073个,比上年增加190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86个,拥有床位总数3万张,比上年增长16.3%,卫生技术人员2.71万人,增长7.1%,执业医师1.18万人,注册护士0.99万人,增长5.3%。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0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33家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72.1亿元增长12%,占971家规模工业企业产值的4.23%。药品生产、医疗用品及器材生产、营养保健品生产、体育用品及器材生产,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为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打下来坚实基础。
2、健身设施相对加强。体育健身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逐年提高,已经形成体育休闲、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为主的相对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目前,邵阳市已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90%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目前,邵阳市共有体育场地5858个(不含铁路系统和军队系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30%。2014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96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达209万人次,建成体育健身工程215套、室外健身路径工程22个,邵阳健儿在省以上竞赛中获金牌40块,其中国家级金牌2块。
3、健康养老服务加强。邵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开始进入转型期。在政府职能上,从政府包办向政府购买服务、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转型;在发展重心上,从注重养老事业发展向注重养老产业发展转型;在体系布局上,从注重发展机构养老向突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转型;在服务人群上,从主要服务“三无”、“五保”老人向服务全社会老人转型;在机构建设上,从重数量发展向重质量发展转型。2014年邵阳市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4、健康保险保障加强。近年来,邵阳市基本医疗保险不断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达97%以上。2014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73.00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7.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0.0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1.52万人,较上年增加0.0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52.6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4.7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9.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为33.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623万人,比上年增加8.4万人,参合率到达98.3%,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9.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服务商业保险近年来也得到长足发展,健康服务商业保险种类不断增多,覆盖率不断扩大,2014年末全市共有25家保险公司,其中财险9家,寿险16家。全市保费收入合计4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76亿元,增长25.3%,人身险保费收入30.56亿元,增长12%。保险密度600.15元/人,比上年上升57.15元/人,保险深度3.43%,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年完成各项保险赔付金额达15.62亿元,增长17.7%,其中财产险赔付额6.68亿元,增长18.9%,人身险赔付额8.94亿元,增长16.8%。
二、邵阳市健康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体现在四个“少”:
1、优质医疗资源少。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健康产业的核心,是牵拉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其中优质医疗资源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到2014年底,邵阳市三甲医院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仅6%;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数量占所有医院数的15%; 50张病床以上的卫生院占卫生院总量的20%,优质医疗资源较匮乏。从所有制结构角度看,邵阳市医疗服务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县城所在地中心镇,特别是大型的综合医院,比如邵阳市中心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的力量还很弱小,市场份额很低,其诊疗总人次数仅占总数的20%,接诊的住院病人和营业收入仅占市场份额的6%。 同时,部分三甲公立医院的超负荷运营现象非常严重。门诊人满为患,病床十分紧张成为一些医院的常态。这反映出邵阳市的健康医疗服务市场中有效供给不足,也折射出民众对民营医疗机构缺乏信任度,民营机构发展受限。发展健康产业的关键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邵阳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还是结构上均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21.94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143人、执业医师11814人、注册护士9928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76人、1.64人、1.38人。北京、上海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达到5.58人、4.0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36人和4.74人,这些指标数据均远远高于我市水平。邵阳还低于全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91人及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88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指标数值均为2.04人),更低于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分别为3.1人和9.56人)。邵阳健康产业的发展目前仍然停留在“初始阶段”,产业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医院几乎成为提供健康服务的唯一主角。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等流动医疗服务份额很小,明显发展不足。然而,在医院“一业独大”的供给结构下,巨大的供需缺口已经显现。比如,老人的医疗、陪护、保健、疗养需求就在目前以医院为主的健康服务产业组织状况下得不到充分满足。同时,这种结构性的不合理、以及我国医疗体制下医疗服务价格的长期扭曲,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趋向三级综合型医院集中。
2、医疗保健支出少。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健康产业仍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疗养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医疗旅游业有待开发,各相关产业缺乏互动合作、资源共享和统一规划,应有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没有很好的释放。我国居民家庭全部消费支出按统计口径分为八大类,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其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较低。2014年,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8279.9元,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只有786.9元仅占9.5%,这说明人们所希望的用于医疗的刚性消费支出降低,也显示用于保健方面的健康消费不足。
3、健康保险占比少。健康保险意识不足,健康保险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基础和服务能力较薄弱。2014年,全市健康险保费收入1.35亿元,占总保险收入的3.1%,在国外这一比例一般在30%以上。全市保险共赔付 15.62亿元,其中一年以上健康险的赔付仅占到9%。健康保险产品体系还不够健全,健康产品多为医疗、疾病保险,占到健康险保费收入的八成以上,社会需求较大的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还比较稀缺。此外,目前市场上同类健康保险产品在保障责任和服务上区别不大,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4、健康管理监管少。亚健康观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健康管理、亚健康服务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但是邵阳市健康管理行业发展相对不足。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健康咨询公司、健康网站等企业和机构都从事健康管理服务,市场相对混乱,缺乏权威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也缺少专业性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引导,品牌企业和产品服务都还没有确立。没有一个为健康管理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康复护理机构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缺乏数据管理、交流的标准和规范,造成个人健康信息缺乏持续性和可用性,制约健康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带动下,邵阳在健康产业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法律法规依然不健全,如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扶持与倾斜政策缺乏,致使邵阳健康产业中很多新生微小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在法律、规范及标准上依然缺乏监管,致使人员流动受限,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率低,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三、发展健康产业必须做到四个“加快”:
1、加快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政府充分发挥好监管职能,制定、修订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范健康信息市场传播,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杜绝虚假健康知识和药品广告在电视、广播、书报刊和网络上传播,重点整治好老年保健品市场经营,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建议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增加有关健康知识的辅导读本,安排一定的身心健康辅导课,通过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从小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加快优化医疗服务的资源配置。患者抢占优质医疗资源,造成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看病手续繁琐,服务态度差等现象发生。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资源。一是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总量。二要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规划布局,强化农村及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优质资源配置,尤其要增加农村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优质资源供给。三是探索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人员有序流动机制,打破地域壁垒、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之间壁垒,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务人员有序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向农村定点支援帮扶,为广大基层群众就诊提供方便。四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设施平台,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优势,开展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会诊、监护、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项目。五是继续大力支持社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舆论上给予宣传引导,在经济待遇、职称晋升等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医学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从事社区全科医生职业。
3、加快改革药品流通的管理体制。要健全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补偿现状,切断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及医生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真正实现医药分离,从体制上解决“医药合一”抬高药价问题。鼓励建立规模较大的平价药品批发市场和平价药品零售市场,理顺药品价格体系,规范药品定价标准,遏制药品虚高现象,对进入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药品实施低利率供应。政府要强化平价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加大药品统一采购的力度,完善药品器械招投标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定价和收费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行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健全监督考核机制,规范其管理和服务行为。
4、加快公共休闲健身场所的建设力度、完善健康服务的保障制度。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公共体育休闲健身场所的投入,按照城区、街办、社区和县、乡、村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消费人群、不同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合理布局,形成多样化的体育健身场所。政府应支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体育休闲健身场所建设,并对可以普及但费用较高的体育休闲健身项目,给予一定的补贴,培育壮大消费群体。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身心健康保障需求,要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和人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居民具备释放压力、管控不良情绪的能力。
要完善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提高群众抵御重大疾病能力,重点建立城乡基层群众大病救治机制,医疗费用在一定范围内给予补偿并适当简化报销程序,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商业保险公司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综合实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产品和企业,提高公众的知晓度;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突出以人为本,用优质的服务,提高公司的信誉赢得市场;要创新思路,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撰稿: 邓红专 范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