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寒冬来了又怎样?


   最近,在气候转凉的同时,互联网领域也是寒气逼人,许多人担心互联网寒冬的到来。其实,寒冬来了又怎样?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互联网寒冬。

一,有没有出现寒冬?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华为前阵子疑似“被裁员”,这两天阿里缩减校招,百度停止社招,IBM业绩大幅下滑,Dell与EMC欲抱团取暖,美团与大众点评也抱团……也许如目前北半球的气候一般,正进入初冬。无论如何,居安思危好于养尊处优。

二,谁可能先入寒冬?不是所有的互联网领域都会同时进入寒冬,可能有先有后,可能程度不同。最可能先进入寒冬的是那些既没有雄厚资金、也没有核心竞争力业务的企业,特别是那些空玩概念、无实质性创新且业务很容易被复制的企业。

三,有没有储备口粮?如果寒冬来临,其中挨冻与挨饿最少的是那些冬衣与口粮储备充足的企业。有些新型业务的口粮基本不会断挡,比如云服务,因为客户要给云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费,这些服务费多数也不可能突然停交,这下大家知道阿里、微软的一些心思了吧。还有些大企业靠生态生存,一些冷门业务可以靠热门业务而活下来。

四,御寒还得靠创新。无论是延续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至少得有一些,然而有些企业还在吃老本,两种创新都没有,哪怎么御寒?除非有雄厚的资金。相对而言,具有破坏性创新的企业,一旦创新成功并激活市场,则会在互联网寒冬到来时具有更强的御寒能力。

五,寒冬中正好冥想。寒冬中不能只是唉声叹气,更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想想企业的整体业务结构是否合理?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行业的发展趋势会怎样?新的蓝海在哪里?怎样布局?怎样调整?该怎样转型?寒冬也许是思考企业未来的最好时间段。

六,寒冬中缺钱营销?寒冬中各种预算在缩减,包括营销预算,那些此时该怎么开展营销业务?当然是将营销预算用到刀刃上,将营销预算用到性价比更高的渠道上。除了减少传统媒体营销预算,还要学习如何高效地运用新媒体。提个问题:你的营销团队会制造病毒内容吗?如果不找红人,自己的营销团队能够不花钱就扩大信息的传播影响力吗?

七,趁寒冬赶紧挖人。有一点被忽略的是,有些大企业在裁员,貌似加剧了寒冬的意味,一些被裁的人员是相对能力弱的人,一些企业(如华为)还想到“精兵简政”,但重要的是,肯定有些对你的企业相当有用的人可以挖来。若不是寒冬,这些人本来很难被你挖到。

八,也可搬到南半球。有人想到既然北半球要进入寒冬,那么不如搬到南半球,那里即将进入夏天。好吧,有些企业很难,有些企业则可以,但要看短期内是否能搬过去。其实搬家就是转型!亦即,从互联网的没落领域转到超前领域,如大数据、云服务及智能等领域。

总之,互联网初冬差不多已经来了,寒冬还远吗?不过,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