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历史长河来看,物质形态的生产与消费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类基本生存得到满足之后,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此轮全球金融危机最终解决路径而言,笔者认为,除了在物质领域进行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通过发展新动力能源和基因工程等新兴产业带动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之外,精神产业的生产与消费也是解决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存在南北差距扩大、全球环境污染加重以及自然资源瓶颈约束等诸多问题的关键。
从哲学层面考虑,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唯心论则认为精神决定物质。这里撇开哲学形态上唯物论与唯心论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争论,从经济学层面研究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传统经济理论一般认为,物质生产和消费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精神生产和消费从属于物质生产和消费。从人类经济发展史来看,在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产还不能够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条件下,物质生产和消费是保证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和消费也是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生产能够很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条件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将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对于物质生产和消费而言,精神生产和消费具有以下特征:
(一)精神生产与消费的对象是非物质产品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精神产品主要表现为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等方面,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而言,这些精神产品是非物质的,它的生产和消费主要依赖于人的大脑。例如,艺术、文化的生产主要依靠生产者的创意,其主要表现为人类大脑活动在艺术和文化产品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人类对于艺术和文化等非物质形态精神产品的消费,也主要通过大脑感知。就道德情操的生产和消费而言,人类对于道德情操的约束、规范以及评价性条文,主要通过大脑来进行,而人类对于道德情操的遵守和发扬光大,也主要依靠大脑来支配。
(二)精神生产和消费以物质为基础
理论上而言,精神生产和消费作为与物质相区别的另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生产的对象来源于人类现实生活,精神生产离不开物质的支持。就精神产品生产内容而言,精神生产不是凭借大脑主观想象而凭空产生的,精神产品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作为原材料,经过大脑加工以后而形成的产品。如艺术、文化等精神产品的素材大多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和自然界等现实生活本身,道德情操等规范性和评价性条文也来自于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于真、善、美的共同认知。
2.一些精神产品的消费必须以物质为基础,精神消费离不开物质的支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同样也对精神生产和消费产生作用,其主要表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类对于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的消费是有偿的,这种有偿性主要表现为人类必须付出以金钱为一般表现形式的物质形态费用之后,才能进行精神形态的消费。换而言之,人类只有具备用于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之后还存在剩余的物质基础,才能进行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的消费。对于捐赠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消费形态而言,人们拥有的财产只有在满足自身生存存在剩余之后,才能进行以捐赠为表现形态的精神消费。
3.人类对于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人类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生产和消费方面得到基本满足为基础。理论上而言,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只有优先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物质生产和消费之后,人类才能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就此而言,从物质、精神生产和消费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来看,物质生产和消费是第一位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是第二位的。
4.人类从事精神生产和消费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从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形式来看,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例如艺术的展现需要借助诸多以物质作为表现形式的道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借助于书写等以物质作为表现形式的工具,道德情操等精神消费的展现也需要借助于捐赠等实践活动来进行,通过旅行所获得的身心愉悦,也需要借助于“衣、食、住、行”等基本服务及自然、人文景观等物质形态来实现,品牌消费必须借助于品牌所依附的物质形态商品来实现。
(三)精神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高级形态
就物质和精神产品基本属性而言,以“衣食”为表现形式的物质生产和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衣服主要用于保暖,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食物主要用于补充人类能量消耗,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住行”生产与消费一方面既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由生存型生产和消费向发展型生产和消费过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人类日常社会活动中,一方面,人类持续生存需要遮风避雨的住居场所,人类生产、生活需要行动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住行”生产和消费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而是成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此而言,“住行”生产与消费既是人类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产和消费形式,又是人类生产和消费形式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就精神生产和消费而言,以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为表现形式的精神产品,其消费属性不在于满足维持人类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要,而在于满足人类以大脑作为载体的精神需要,人类通过对于文化、艺术、娱乐以及道德情操的消费,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而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一种高级形态。
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产全过程来看,其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与人类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产物,就这些因素在物质产品生产中的贡献程度而言,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初级阶段,自然资源在物质产品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虽然人类脑力劳动在物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逐步提高,但就产品构成而言,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产品生产中依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社会生产依然呈现以自然资源快速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模式。从物质产品消费形态来看,人类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以消费物质形态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理需要为主要目的。
就以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为表现形式的精神生产而言,虽然上述精神产品的生产需要借助于道具、书写工具等物质形态的产品,部分精神产品如“品牌”的生产和消费还必须依附于物质产品本身,但就精神产品的生产构成而言,以人类大脑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精神活动在精神产品生产构成中已占有绝对比重,虽然精神产品的生产依然需要消耗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在精神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数量明显减少,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产品生产和消费而言,人类精神产品生产明显地呈现出以脑力劳动为主导的生产特征;从精神产品的消费来看,人类对于精神产品的消费主要在于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消费精神产品中由人类大脑创造的使人愉悦或精神修养得到提高的精神产品,而不是消费精神产品所依附的物质本身,例如,人类对于书本的消费主要在于吸取知识,而不在于消费书本本身;人类在自然风景区的旅行,主要是获取精神上的愉悦,而不在于取得和消费自然景区所包含的物质本身;人类对于品牌产品的消费,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消费这些产品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不在于依靠这些品牌产品的消费而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人类捐赠财富的目的更不在于消费这些财富,而是通过捐赠的方式实现道德情操的升华,从而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