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的角度看,尼泊尔似乎天然是印度的附庸。但在现实中,这个山地之国却与中国保持着良好关系,甚至屡次惹恼印度也在所不惜。
目前,在印度视中国为最大博弈对手的背景下,一个地缘上受印度钳制,特别是本月以来,由于印度对尼泊尔修宪不满,开始对尼泊尔实行燃油“禁运”,导致尼泊尔人出现油荒,尼方只好向中国求援。
尼泊尔石油公司发言人巴拉尔10月28日表示,尼方已与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中国公司将向尼方提供所需的石油产品。这将是尼泊尔首次从中国购油,尼方还需对价格、运输方式等进行研究。现在,中国已同意向尼泊尔捐赠130万升汽油,以解尼泊尔的油荒。
之前,尼泊尔的燃油绝大多数是从印度进口。上一个财政年度,尼泊尔从印度进口燃油总价值为11亿美元,占到尼泊尔进口总值的22%。鉴于印度长期以来对尼泊尔的影响,尼泊尔此次决定向中国求援,首先是受现实形势所迫,印方长期非正式禁运已经使得尼泊尔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运转陷入半瘫痪状态;其次也有降低对印度依赖的长期战略考虑。
尼泊尔9月20日通过新宪法后,为了安抚南部特莱平原上的抗议人士和讨好印度,尼泊尔政府一直表现得非常小心,对印度反复解释宪法可以修改,但只字不提从其他国家进口油气的事情。甚至有尼泊尔网民评论说:“尼泊尔没有政治家敢得罪印度,没有政治家敢从中国进口油气。”
但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主席奥利被选为总理后,似乎改变了尼泊尔政府对印度百依百顺的做法。10月16日,他在议会首次以总理身份发表演讲时,把印度给尼泊尔制造的麻烦称为“没有宣布的封锁”,迫使尼泊尔转向中国求助。这是尼泊尔政府首次用“封锁”的字眼,而印度实施非正式禁运已经超过3周。
印度自从英国手中夺取政权宣布独立以后,殖民心态一直非常重,对周边的小国,完全是一种殖民的姿态,自大得让人匪夷所思。
1975年,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关闭了国会。也就是那年,印度加速了“大印度联邦”进程。英迪拉·甘地甚至说:“印度是不能被批评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解决问题”。于是,那年,印度军队解散了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软禁了锡金国王。4月10日,锡金议会在印度军队的包围下匆匆通过决议,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
事实上,印度要做南亚霸主的野心昭然若揭,它已经消灭了锡金,不丹也被其控制。对于印度来说,尼泊尔是唯一面积较大有能力,稍作反抗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国家。印度企图扩大版图是必然的,因为它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资源,可是印度国土面积才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却很快追平中国。
在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印度要发展,只有两个办法可用:要么搞计划生育。只不过几十年后才能出效果;要么对外扩张,如侵占他国领土。况且,战争可以消耗一部分人口,同时也能掠夺更多的土地矿产资源。
看来后者是印度的首选。一直以来,印度通过炫耀权势,明目张胆地对几乎所有尼泊尔社会政治事务咄咄逼人地进行干预。如果中国不帮助尼泊尔,在可预见的未来,尼泊尔也会像锡金的命运一样,遭到印度完全控制,最终让尼泊尔变成印度尼泊尔邦。
那么,中国能坐视尼泊尔成为下一个锡金吗?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当然,世界屋脊的存在,决定了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虽然在短期内不可能使中尼联系达到尼印之间那样的程度,但中国依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使尼泊尔的附庸地位大为改观。
只要中国能保持对印度的巨大规模优势,那它对尼泊尔的影响力有可能会达到逼近印度的地步。换句话说,中印在该区域可能会形成均势,一旦这种均势形成,尼泊尔本身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它的政治态度,将可以决定该国的走向和归属(在印度一家独大时,尼泊尔是没有能力决定自身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