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合影
消息之一:黑龙江日报评《中国当代杂文家》
妙趣横生的“杂文人”群像
出版日期:2015-10-24 03版●副刊 记者 -- 黑龙江日报
□谷南泉
杂文,这种“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独特文体,大家一定都很熟悉。经过大先生鲁迅的倡导、践行、光大,它已经成为文学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可是,您了解那些写杂文的“杂文人”吗?他们为什么对社会上的那些丑陋之人、肮脏之事总是那样疾恶如仇,不断地进行批评、批判和无情鞭挞?即便是引火烧身、招灾惹祸,也要义无反顾地仗义执言、奋笔疾书呢?最近,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本新书《当代中国杂文家》,会带领您走进他们的内心,对他们的心灵世界一探究竟。
这是一支阵容雄壮,绚丽多姿的队伍。汪金友、雷风长两位杂文家,不辞辛劳地对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创作成就、创作感悟等进行了深入采访,对他们的杂文理念、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等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因为是杂文家写杂文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群风趣幽默、亦雅亦俗、充满真知灼见的杂文人群像。我有幸捷足先登,看到了该书的样本,浮光掠影地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本书以杂文大家邵燕祥先生为开篇。在当今杂文家中,他写杂文的资历算是最老。他1933年6月出生,1946年4月发表第一篇杂文《由口舌说起》,义正词严地批评了习惯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那时,他还不满13岁,是个初中一年级学生。从那时到现在,他已走过了近70个年头。有这样丰富而漫长的创作经历的杂文家,称得上是杂文界的元老、泰斗了。他是一位著名诗人,兼写杂文,是“诗人杂文家”。他的杂文是情与思、诗与文的完美结合,且具鲜明的“启蒙理性色彩”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以他作为本书的开篇,是这支队伍的掌旗者,带队前行。
说到杂文的创作理念,朱铁志先生胸有成竹。他有一套完整的杂文主张:杂文应该成为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他解释说,所谓文明之文,是说杂文所昭示的思想观念必须是符合人类的文明精神。所谓文化之文,是说杂文必须有学养灌注、学理贯通、学问滋养。所谓文学之文,是说杂文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讲究形象思维、框架结构、遣词造句让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所谓文雅之文,是指杂文的一种内在气质,是一种下意识的流露和不经意的表达。
学者型的杂文家宋志坚,他的杂文,不离传统,经史子集都有涉及。他主张“写杂文的人,要有点见解。杂文的价值,见解第一。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写杂文的人,要有点学养。落笔就掉书袋,著文便见硬伤,都会使杂文显得肤浅,缺乏文化底蕴。写杂文的人,还要有点艺术。要用艺术的方式去说最敏感的问题。宋先生把这“三个一点”,当作他的杂文创作追求。
以“公民写作”自许的鄢烈山认为,好的杂文,一定彰显出自由奔放的精神和强烈自觉的公民意识,一定是情感、道义与人格三种力量的水乳交融,一定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带给读者“思维的乐趣”。好的杂文作者,也一定是敢爱敢恨不信邪的性情中人。其一要有生命体验,其二要有丰富阅历,其三要有知识储备,其四要有道德良知。
有位既叫“李下”,又称“瓜田”的幽默杂文家,他对杂文的追求概括得简洁明快:“有事儿、有趣儿、有味儿、有劲儿”。他说的事儿是指形象,趣儿是指好玩好看,味儿是指风格、韵味,劲儿是指力量。
文质彬彬的王乾荣先生,对于杂文的眼光甚是高远,此公行文极为考究,又写又编双手忙。他的杂文追求“雅俗共赏”。他说的“雅俗共赏”别有新意和深意,他说:同样的文章给不同层次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当教授的三舅说“精辟”,开出租车的侄子看了说“好看”,养牛的老刘看了说“有意思”。这样的“雅俗共赏”,说起来简单,写起来难度就很大了。
如此这般令人大开眼界的杂文理念、杂文追求,100多位杂文家,各有高见,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仔细琢磨,都有道理,受益多多。
说到创作方法,写作技巧,更是各有千秋,美不胜收。
方法、技巧,根本上体现的是人生态度,做人的水准与高度。前面提到的那位既“李下”又“瓜田”的,他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呢?他给出的解释是:“瓜地里鞋也不敢提,果树下帽子也不敢正,整日悬心吊胆,活得累不累?只要心里没有病,我偏要在瓜田提鞋,在李下正冠。”他的书斋就叫“正冠堂”。这是一种幽默,又是一种生活见识。比如,很多人都反对搞重大项目的献礼活动,并写文章加以批评。但瓜田写的《慎言“献礼”》一文,论证方法与众不同。他说:“有没有这样的儿媳妇,她为了给婆婆的寿辰‘献礼’,硬是把不足月的孩子催生下来?”
杂文家李志远,他有一篇《言论读感录》,选了10位名人的10段名言,然后逐一解析调侃。比如,他引用某大学教授的这样一段话:“他有80万的奥迪,我有80元的单车,我们人均40万的座驾;他有1个老婆9个二奶,我是光棍,我们人均5个女人,谁敢说中国人不幸福?”结论:“‘人均’是个骗人的幌子。”这样的评论,让人忍俊不禁,入木三分。
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杂文,表达笔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越随意、越轻松、越让人看着舒服越好。“将军杂文家”李成年,就很善于用讲故事的手法表达思想。他在一篇《松下芦席》的杂文里,讲述他的一个同学,夜间走累,坐在树下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上休息。后来到村头一农户家找水喝,一老翁问他:“你刚才过来时,看没看到松树下的芦席?席里面卷的是白天刚吊死的一位妇女。”同学像是被蝎子蛰了一样,腾地站了起来。这个同学,当年一直自称是“唯物主义者”。可当发现自己坐在了死人身上之后,竟然也会这样惊魂失魄。
如兄弟情话,朋友谈叙,轻言慢语随笔式的杂文,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启发诱导、批评规劝的功效。
温婉清新的女杂文家林永芳说得更明白:“谁说杂文只能尖锐凌厉?平和善意的真挚文字最能绵里藏针,有理有据的温婉表达,丝毫不减触动心灵的力量。”
在传统的印象中,写杂文的主要是这样几类人:专家学者、报刊编辑、某些官员、少数职业作家和自由撰稿人。但在这本书里,我发现情况有了变化,队伍在扩大。比如,在专家学者之中,有大学校长加入。在军旅作者里面,有将校级别的人物“入伍”。官员作者当中,出现了省部级的高官。还有成功的商家也喜欢起杂文来,读杂文,写杂文,支持杂文,争做儒商。这些新变化,给杂文界带来了喜气、旺气和朝气。难怪该书作者在书的“后记”里,这样纵情唱道:这里,记录了111位杂文名家的风采;这里,聚集了111位杂坛高手的力量;打开这个窗口,你会看到很多的风景;阅读这本小传,你会发现很多的惊奇。
钦佩两位杂文高手,用杂文笔法写就的这本“人物杂文”,带给我们的,既是惊奇,还有不尽的妙趣。
消息之二:《讽刺与幽默》全国杂文学会年会消息
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第29届年会在西安召开
《 讽刺与幽默 》( 2015年11月06日 第 07 版)
本报讯 10月24日至26日,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第29届联谊会,在陕西省会西安召开。全国各省市杂文学会代表,及国内著名杂文家和杂文编辑等110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就杂文学会的发展建设、杂文作品的创作艺术、杂文作者的社会责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会议还举行了“全国第五届鲁迅杂文大赛”和“全国‘世强杯’杂文大赛”颁奖仪式。
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是各省市杂文学会的一种联谊交流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由各省市杂文组织轮流承办。到目前,已经举办了29届。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交流工作经验和创作体会,推动学会工作,引导杂文创作,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会长李庚辰,以《加强学会工作,繁荣杂文事业》为题,在会上总结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他说,自去年5月在上海浦东召开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第28届年会以来,杂文界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在各省市杂文学会和广大会员的积极努力下,全国的杂文形势,依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接着,李庚辰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一是又有一批省市杂文学会换届和成立,为全国杂文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70多个杂文学会或杂文研究会,拥有在册会员5500余人。
二是各省市杂文学会组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杂文活动。一年多来,全国各地杂文学会协同有关单位,举办了上百次征文、评奖、研讨、采风等与杂文有关的活动,激发了创作热情,凝聚了前行力量。
三是出版了《中国当代杂文家》等精品图书,提升了杂文家的社会影响力。2015年8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汪金友和雷长风撰写的《中国当代杂文家》一书。集中介绍了110位国内著名杂文家的创作成就和个人风采。一年来,全国各地杂文学会和杂文作者,新出版了几十部杂文专著。
四是启动了“鲁迅杂文奖”评选活动,促进全国杂文出精品出人才。今年6月,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和湖北省杂文学会,决定共同举办“鲁迅杂文奖”评选活动。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准备明年春天召开颁奖大会。
原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北京市杂文学会会长、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名誉会长段柄仁,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就杂文作者是否需要扎根生活、强调和而不同是否适用于杂文创作、杂文作者如何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等,发表了很深刻的见解。
与会人员还就加强学会建设、组织学会活动、培养杂文人才、创作杂文精品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大家表示,要共同推动全国杂文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汪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