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收获之季的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结果:中国85岁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位日本科学家及一位爱尔兰科学家共同分享,其中的一半奖金颁发给屠呦呦。屠呦呦的获奖成果是: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新研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消息传来,正在国庆黄金周休假期的中华大地,举国振奋。之后,各种赞美的评论铺天盖地般撒向网络、撒向手机。这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大陆公民,是中国科技道路上一个闪耀光芒的历史丰碑与良好转折,是科技中国人一个百年梦想的实现。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并且是无院士头衔、无博士学位、无留学经历的“三无”科学家,这让全中国为之惊异,尤其是科技界。
中国曾经是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大国、科技大国。可是,自250年前的西方工业革命及其文明进步以来(1765),中国的科技文明非但没有跟上历史脚步,反而是综合国力逐年倒退并每况愈下,以至在不远的过去,遭受了鸦片战争的屈辱(1840年)、甲午风云的战败(1894年)、八国联军的烧杀(1900年)、日本帝国的侵略(1937年)。这些无法忘记的国家民族的悲惨的百余年血泪历史,其真正的本质根源,在于中国丢失了科技强国的理念与文明创新的实践,冷眼细看500年来“科技机构、产业结构、匠士命运”在国家社会的整体状况就知道。
文明,是“劳动工具、生产方法、科学技术、科技理论”的总称,而恰恰不是“文韬武略、诗词歌赋、思想哲学、教育艺术”的文化范畴。人类的文明历程是:农耕文明、蒸汽机文明、内燃机文明、电动机文明、电话机文明、电视机文明、计算机文明、互联网文明、3D打印之工业文明,以及未来的磁场能源文明、太空文明。
文化不等于文明,文化不能创造文明,文化只能助推文明。因为文化是文明的产物,文化不是产生文明的必然前提。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更是一个基本道理。可是,历史直至2015年都即将要走完的今天,在中华大地国家与社会的不同认识层面,人们似乎还没有真正清醒并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进而这也是中国科技人员几百年甚至是两千多年来,几乎没有话语权的共性特征与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在近代历史进程中,国力衰败并被动挨打的根本原因。
中医药是古老的中国科技文明的其中一个部分,屠呦呦和她率领的一个小团队,仅仅对其中的一株草、一味药,进行了全面充分的专题研究,就改变了世界,造福了世界(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40多年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显然,中医药是金山银山福山。也仅仅通过中医药的一项开发,就已充分证明中国人天然的科技智慧与文明根基是无比丰厚与强盛的,是值得无比自豪与骄傲的。
可见,因为中国的科技与工业进步带来的当今的文明进步与兴旺发达,特别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个振奋人心的事实,其真正的历史意义,在于明确地告诉国人,对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每一个后来者,应该而且必须从心理上重新找回文明智慧的自信心,整个国家社会从方方面面都切实地实践这样的文明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创新、追求创新、鼓励创新、优惠创新,这才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于当今中国最现实与最根本的历史意义。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六日于中国衡阳
作者相关主题文章:《两千年来阻扰中国强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