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该如何赢利


 赢利,是企业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结果,当满足它产生的条件时,赢利,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赢利的科学方法,应该是把销售所在的那条链条挑明出来,连接到用户,向后向前延伸,然后做成闭环。一切有利于这条链条高效运转的,都要保留,一切与此无关的,都要舍弃。

每一种赢利的结果,都有一条明显的价值链在那儿横亘着,上端是消费者需求,接着是研发创新,原材物料采购,组织生产,终端销售,使用服务,接着又是消费者需求。这样一条闭环,循环往复,构成了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基本过程。再这样一个过程里面,几乎没有竞争的成分,企业也可以从容的按需生产,人财物力达到最优的应用。这样看来,销售的赢利环节,就真的仅仅是一个过程。

没有企业不想赢利,一个极端的做法就是,当企业主把赢利的环节,无限放大的时候,就变成了个体户或者小商贩。一手钱一手货,当面交易,斤斤计较,寸利必争;出门概不退换,过后不管等。大多的企业,都是奉行销售环节至上观念。尽可能的招揽客户,死缠烂打,笑脸相迎,甚至步步紧逼。直到把钱从客户兜里掏出来就完事大吉。为刺激员工尽力推销,把员工的收入,与当期的销售直接挂钩。这既包括门店,也有生产企业。

企业的另一类极端做法,淡漠了销售环节。在非直接的价值链上大有作为。倚重非产生效益的环节。什么厂房、设备高端大气,管理制度等级森严;品牌打造,公关造势;出着前呼后拥,光鲜华丽等。日益偏离了企业家的本质,愈来愈像政治家。所有这些非直接产生效益的环节,占用了企业大批的资源,致使产品所需资金捉襟见肘。

   科特勒所说的营销让销售变得多余,误导了企业在组织生产的环节,就诉诸媒体,减少消费者对商品的陌生感,减少消费者对其他商品对比的时间,让销售更多的发生在自家企业身上。当一家企业采取上诉理念的时候,结论是成立的。历史上,秦池酒业等一大批企业,靠着声势影响消费者,真的就让大量的销售一时发生在自家企业了。但是,当一批的企业都采取这种模式的时候,效益是低下的。在宣传造势的道路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为了影响消费者,企业耗费了更多的资源。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价值链条的其他环节减少投入。比如,模仿产品,可以减少研发投入;粗制滥造,可以减少工时;分销压货,可以增大资金周转;增加终端数量,可以接触更多客户;拒绝售后,可以节约更多费用。等等。当消费者得不到增值的服务时,不得不转换商品或者厂家,企业遇到产品销售受阻,就不停更换新产品。致使各级销售渠道(包括终端)大量压货。企业现金流终端,寿终正寝。

看来,企业不赢利,是因为做了许多不应该做的事情。外挂了不属于企业的元素。只要把客户镶嵌进价值链条,做到信息通畅,善待相关者,就能够赢利。老干妈,就一个单品,默默耕耘几十年,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可以给现今的企业一个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