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债期货市场


         一、日本国债市场及TSE的国债期货合约

        日本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国债市场,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国债市场。1975年以来,日本政府通过大量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以增大公共开支刺激国内需求。为缓解偿还压力,构造合理的收益曲线,日本国债的偿还期限逐步多样化,金属制造0年期的超长期政府债券、10年期中长期政府债券(JGB)以及2、3、4、6年期的中期政府债券等。其中,除6年期中期政府债券为折现发行的零息国债,其余品种均采取付息发行方式。日本国债的二级市场十分活跃,特别是作为指标国债的10年期政府债券成交量远远超出其他期限国债。由于大量外国投资者持有日本国债,日本国债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交投也十分活跃。
国债大量发行,加速了利率自由化进程。而受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危机、经济低春兰秋菊、财政赤字扩大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波动幅度频繁,也由此导致债券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增加了债券持有者的风险,民间要求开放国债期货交易以便地其持有的大量国债进行保值的呼声也日趋强烈。就在日本的证券交易法对金融期货交易仍施加诸多限制的时候,欧美国家的金融期货交易正在迅速扩展,日本已远远落后于这些欧美国家。日本政府终于认识到,开展期货交易的紧迫性,面对国内外的压力,大藏省于1985年6月修改了证券交易法,批准开办国债期货交易。此后,日本的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迅猛,并进一步推动了其他金融期货交易品种的开放。 
日本短期利率期货(欧洲日元期货)和其他金融期货品种在东京国际期货交易所(TIFFE)上市,而中长期国债期货主要在东京股票交易所(TSE)交易,这种期货与现货在同一市场交易,在同一系统清算的交易模式是日本国债期货交易的重要特点,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基差比较,同时降低了交易者在现货、期货两个市场进行联动交易的成本,减少了交割风险,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2001年4月,TSE引进JGB期货的基差交易和大宗交易,保证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同时进行,以及大宗交叉交易的顺利执行。基差交易的进行将TSE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以及OTC市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流动性,实现了价格发现功能。而大宗交易使交易者可以同时执行同一交易月份的JGB期货的大额(100份合约以上)买卖订单,而不必到拍卖市场公开竞价。
1985年10月,TSE推出日本第一种金融期货合约――10年期日本政府债券(JGB)期货合约。由于该合约满足了大量持有10年期JGB现货的投资者保值的需要,10年期JGB期货市场迅速扩张,成为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期货品种之一。10年期JGB期货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成了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它不仅是TSE的主要期货品种,而且在世界主要期货市场,如CME-IMM、LIFFE、SGX、SFE交易也十分活跃。这主要是由于10年期JGB现货流动性强、价差窄、吸引了大量国际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从而形成了国际性的避险需求。不过,TSE仍是10上期JGB期货最主要的交易场所,据统计,1990年TSE的JGB期货日交易量高达67,000张。
1988年7月,20年期JGB期货上市。另外,为了满足中期国债持有者套期保值的要求,1996年2月,TSE推出5年期JGB国债期货。此外,作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TSE曾经在1989年12月尝试引进美国长期国债(T-Bond)期货合约。但由于日本政府放宽了金融交易的限制,允许本国金融机构参与国外期货交易,而CBOT夜市交易的成功开展,日本投资者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计算机终端设备直接进行美国中长期国债期货的交易,这使得TSE的T-Bond期货交易日益萎缩,1999年7月不得不终止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