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年都来英国和我们小住数月。适逢中秋佳节,她请我们全家四口还有英国亲家公与亲家母去中餐馆吃团圆饭。没想到竟出了不愉快,还与“种族歧视”有关。
酒足饭饱的尾声,一位英国小伙侍应生托着一圆盘走了过来,上有四小杯酒。他说:“今天中秋节,老板说送给各位美酒一杯。”他把酒杯一一放在我英国家公家婆、我先生、还有我面前。他又问了句:“有谁需要喝软饮料吗?”见无人回答,他收了盘子走了人。
母亲面前没有酒杯!“可能是数错了。”我怕她心里瞎想,忙把我的酒杯放在她前面。
“明明是五个大人。”母亲明显不悦。把我移过来的酒杯又移到了转盘上。
“你可别乱想。”我赶紧补了一句。
“这还是中餐馆呢!”母亲表情严肃。
我想真是完了。中秋节,母亲请客。可在她心里,她一定觉得自己被冷落了,而且是被英国人。我赶紧用英语对先生说:“今天这餐饭我们付钱。”先生云里雾里,不明就里。
“一定是出了误会,我让他们再上一杯。”我安抚母亲道。
“有这么看不起人的吗?”母亲早已进入了某种情绪模式。
“这事和种族歧视无关啊。那英国小伙子那么年轻,他可不懂这个。”我试图解释。
局面有些僵。我、母亲、英国家人各有所思:母亲觉得自己未受到尊重,高度可攀至种族歧视;而英国人,不论是我的先生还是那位英国侍应,他们完全不懂母亲心里的五味杂陈;而我明白母亲的不快甚至愤怒,但深知那纯属无谓。
“英国”这个字眼在我心里曾非常两面化,一方面很向往,另一方面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曾被欺凌,情绪复杂。刚来英国时,但凡心里有了种族歧视的不悦感,各种与英国相关的荣辱感情就会一并连带勾起,各种情绪陈杂。所以我完全明白母亲此时脑里的情绪震荡;可同时我又有些恼怒母亲的过分反应,因为那不单有些庸人自扰,而且还有自己低看自己,自取其辱之意。毕竟在当代英国,任何种族歧视的言语或行为均属违法,曾经有位足球运动员,因为在赛场上冲着黑人运动员说了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话,赛后便受到重罚。
这倒不是说英国没有种族歧视了。事实上,这种意识仍然广泛存在,尤其在上年纪的人心中。我认识我先生前,曾经和前准男友去他母亲家过圣诞节。他母亲当时年逾七十,至始至终,未曾正眼瞧过我,就算是要问我话,也是对着他儿子,请他传话。这种明显的种族歧视,是她那一代的教育使然。老一代英国人对当年大英帝国的威风仍念念不忘,自觉高人一等;而英国的中年人,受媒体影响,他们对英国过往的侵略史往往持羞愧心态,知道那是不光彩之事。他们出生时,英帝国之威风几近消亡,且二战后,平等民主之风盛行,各种歧视,包括性别、种族、年纪、残障,等等,都日渐淡薄。当然,也许他们心里仍多少有种族歧视的影子,比如说,我每天去学校里接送孩子上下学,有些学生家长的眼神就是直接的种族歧视反应,不过那不在法律管控范围。而英国的年轻人,如这位英国侍应生,他们从一出生,即受到人人平等的教育,种族歧视属于可以打入历史垃圾的词汇。
当然母亲不了解英国,也不了解英国几代人对种族歧视的迥异理解。而且她不懂英语,所以有时会断章取义,靠无声场景判断是非。五个成年人,来了四杯酒,偏偏没她的份儿,于是她有了情绪。可这的确没必要,这是一个可以解释清楚的小误会,上不到种族歧视的高度。后来老板(马来西亚华人)亲自过来赔礼道歉,他解释说:因为我们是老客人,他以为母亲不饮酒,所以上了四杯酒后,特意让侍应生问我母亲,要不要来杯软饮料。侍应生的确问了,只是错在这话他没有直接对着母亲问(他当然不懂我母亲只能喝热开水)。我当时的确听到他的这句问话,可我以为他在问我家小朋友,因为我下意识的反应是,母亲只能喝热开水,若问要不要软饮料,那一定是问小朋友。而母亲听不懂英语,自然不知道这话原来是在问她。
后来那位年轻侍应生也过来向母亲赔礼,说自己非常非常抱歉。看着他一脸的无邪,我想:可怜的小伙子,估计他永远无法懂,到底哪里出了错。
别生气,不是种族歧视!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