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与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相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的特征:
一、生产者与消费者进一步分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一步分离,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离区域已经由一国扩展到全球范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空前提高,全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离程度。一般而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虽然分工的出现会使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出现分离,但是这种分离一般会局限在某一个区域或一国范围之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球贸易的发展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由一国扩展至全球范围。
二、投资成为另类消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成为高收入群体在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实现另类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市场经济所体现出的工业化发展特征,使得资本、资源、技术、管理等在生产要素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资本、资源、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居民之间分布极度不均。一方面,受基本消费品刚性需求影响,一些拥有资本、资源、技术、管理等相对优势的群体,在基本消费品消费上出现了严重过剩,而社会经济发展又没有出现与这些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的消费领域。在纸币信用发行机制和资本逐利效应双重因素作用下,为了保值增值,这些出现消费剩余的高收入群体需要将其剩余的收入用于投资,其主要表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权投资、房地产投资等方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收入群体将其剩余收入对资本市场进行的投资与从事实体经济领域中的扩大再生产投资之间存在明显差别,一方面,高收入群体的剩余收入投资主要局限于资本市场领域,其目的在于获取股息与资本利得。就股息而言,这种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就资本利得而言,这种投资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完成的只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不会产生任何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在那些拥有优势生产要素的群体基本消费出现严重剩余的同时,以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导致了他们对于基本消费品的消费严重不足,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社会消费需求乏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基本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劳动力自身的教育需求以及后续劳动力的培养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目前和未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从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切实提高,就会严重阻碍一国生产力的发展。
三、政府再分配成为平抑个人之间消费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施行“罗斯福新政”以后,通过政府再分配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抑个人之间的消费差距、弥补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供求缺口,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政府普遍推行的做法。从政府通过财政再分配调节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所采取的举措来看,目前通行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通过征收遗产税、所得税的方式从那些利用优势生产要素在社会产品分配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居民手中取得一部分收入,用来平抑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通过政府对于货币发行的权利,依靠发行货币的方式取得一部铸币收入,用于补贴低收入群体,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三是政府在取得一定收入之后,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其主要表现在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养老、医疗、教育补贴,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食品消费补贴等方面。
四、全球各国在消费能力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产要素提供形态上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消费能力上的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生产与消费上分工越来越明确和精细,其中,发展中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提供自然形态特征比较明显的消费品、投资品,其主要表现为衣食等基本消费品以及资源等投资品,发达国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生产的投资品或消费品,其主要表现为高、精、尖的制造设备以及文化、体育、品牌消费品等体现精神消费特征的消费品。从全球各国发展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基于全球社会分工背景而进行的生产要素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言,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的生产要素,除廉价劳动力之外,还有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逐步减少的,由此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以资源为依托的发展路径是不可持续的。从劳动力要素全球配置情况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参与全球社会产品分配中居于劣势地位,由此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全球社会产品分配中所获取的份额只能勉强地维持其生存,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后续劳动力的培养教育都很难通过劳动力的当期收入得到保障。劳动力的收入不能满足自身再生产以及后续劳动力的再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以廉价劳动力为依托的经济发展路径也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特殊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世界货币主要表现为全球某几个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全球通货膨胀,而全球通货膨胀的出现,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较低的收入水平更加难以维持自身生存,从而使劳动力自身再生产也面临着威胁。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府为了维持劳动力的生存,往往会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而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又会削弱一国贸易出口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以资源与廉价劳动力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延续的。
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拥有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优势,就资本而言,其直接表现为部分发达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就技术而言,发达国家往往掌握了最先进的、最前沿且不可替代的科学技术;就管理而言,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这些因素导致了发达国家在全球产品分配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品分配中所占有比例的严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降低了发展中国家消费水平。
五、人类由基本生活型消费向更高层次的消费类型过渡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消费已由基本的生存消费向更高端的消费模式转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反映基本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是逐渐递减的,而用于满足人类精神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却在不断地提高。人类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一方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类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也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
六、个人基本生活消费通过社会保障的方式给予制度保证
在生产力发展的较低水平阶段,人类自身的消费主要通过自身生产来予以满足。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衡量人类基本消费能力的标准已不仅仅地表现为人类对于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品的拥有数量方面,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政府为国民所建立一套完善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通过保障制度的建立,满足居民基本的消费需求,这种社会保障的范围和质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不断拓宽和提高。总体来看,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由政府出面满足本国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其主要通过救济、食物补贴、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式来实现;二是通过扩大教育、培训支出的方式,平抑社会成员在收入取得能力上存在的先天差距,通过加强教育,一方面提高本国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为本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