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前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0.35万亿元,而支出是10.29万亿元,表面看收支基本平衡,但是,现在国家是通过加大支出来拉动经济,比如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9671亿元,而支出是12844亿元,是3173亿元多支出,如果9月份也是如此,那么9月份就是中国财政收不抵支,考虑到中央挽救经济的政策不可能出现8月加大支出9月份收缩的情况,而是有一个连续性的几个月的事情出现的,另外,前8月财政收支仅仅还有600亿元的红利,很明显,中国财政缩水在所难免。那么,出路靠啥?笔者认为靠企业综合创新。
国内也有经济学家说,企业月度净利润负增长从2014年8月份开始,一般再过半年,就会把不良资产往银行转,而同时企业又面临融资成本高、社保负担高、税费高的问题。这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已经不其作用了,中央扩张了以后地方没有配套的资金对应,地方政府积极性又不高,那么扩展性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支出政策是不管用的,这个时候怎么办?该经济学家建议,扩张政策应变成以减税为主,而不要以增加支出为主。
中国财政政策有哪些?
8月,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7335亿元,增长19.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万亿元,增长21.7%;城乡社区支出9492亿元,增长18.6%;农林水支出9033亿元,增长16.7%;节能环保支出2165亿元,增长22.7%;交通运输支出7604亿元,增长21.8%。
6月份财政收入增速13.9%,8月份财政收入增速只有6.2%,而6月财政支出增速13.9%,8月财政支出增速上升到25.9%。
很明显,是股灾、8月进口双位数负增长、出口也进入负增长,国内认为这不是常态,笔者认为这种认识绝对是对世界经济趋势不研究的结果。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包括日本、欧洲货币都在贬值,意味着购买力下降,笔者预测这个全球非美货币贬值趋势要维持到2016年10月左右,所以,出口负增长将是常态化了。另外,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尤其是石油价格还要腰斩,那么,进口负增长也是常态化了。这自然影响企业的税收。
国内目前缓解财政收入的办法主要有三种,即扩大赤字、上缴有关机构收入、加大推动PPP(公私合作)模式。当前的第二批PPP涉及6589亿元总投资资金,由于落实不好,导致进展很慢,变成投资增速一直往下滑。
至于扩大赤字除了扩大支出,还有地方政府债务短期置换成长期,但是力度有限。另外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养老、城镇化建设还有扩大投资的空间。
至于上缴有关机构收入,比如国企、央企可以提高上缴比例。
而祝宝良说用减税替代支出增加。
通过以上的各种征对经济托底的工具分析,我们发现均没有改变企业的创新,所以,都是没有效果的作法,只有对50%的非科技企业、非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企业进行全面系列创新改造,如进行颠覆性的销售创新、渠道创新、包装创新、材料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广告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款式创新、材料创新、组织创新、质量创新、功能创新、用途创新、制造混制创新、审美创新、文化创新、感觉创新、经营创新等等,才能让50%的中国企业新增净利200%-800%,这才是托底经济的方法,也是立竿见影的方法。这比现在的用中国制造2025这种方法仅仅提升20%的效率有效得多。很明显,企业综合创新方法效率是中国制造2025的10-40倍,这就是笔者批评这种模仿德国工业4.0的依据。
中国经济如果剔除科技企业、非商品企业,剩下的农产品、轻工业制成品、服务业的餐饮、娱乐业的各种玩具、纪念品等商品,均可以通过企业综合创新方法来改造,笔者把这些产业评估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假设这些方面的企业群净利润增长率是8%,我们按新增2倍计算,就是新增16%,就可以提高中国经济增速5.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速就可以上升到12%了。10万亿美元新增5.3个百分点,就是新增5300亿美元经济总量。由于三分之一商品企业的利润率上升到24%(8%+16%),通过消费拉动投资,乘数吸引是很大的,就业也扩大了,企业也成功转型了,产品质量也上升了,如此,就演变成国内经济各种指标都达标、理顺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财政缩水依靠扩大支出、扩大赤字、扩大PPP、减税都不是好方法,也不是体质增效的好方法,而中国制造2025效率提升只有20%,但是通过笔者的企业综合创新方法来改造中国三分之一的商品企业如农产品、轻工业产品、文化娱乐业商品、服务业如餐饮产品等等,能够提升这些企业净利润率新增2倍,就能提升中国经济增速5.3个百分点,如果提升中国三分之一企业净利新增8倍,就能提升中国经济增速21.2个百分点。很明显,中国财政缩水出路靠企业综合创新,而非现在的扩支出、扩赤字、扩TPP,也非某经济学家的减税,这些都没有创新改造企业提升利润率数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