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愿望转化为政府实际行动”寓意深
1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李克强说,今天请大家来提意见,既是要让政府工作报告更全面反映社情民意,也是为了接地气、聚民智,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变成政府决策的议题,把群众的愿望转化为政府的实际行动。(2015年1月2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两会”前夕,听取不同层面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本质要求。衡量“两会”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议所作出的决策是否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否能够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及其官员的实际行动。因此,品味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把群众的愿望转化为政府的实际行动”,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必须躬身践行好、俯身落实好。
接地气听民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首先要了解和清楚人民群众在想什么,也就是要能够听到群众真实的声音、迫切的愿望。当然,民声、民情、民愿,可以自下而上、一层一级地反映上来、表达出来。但是,更真实自然、更原汁原味的意愿,还是深藏在群众的内心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广泛接地气,带着真情、真心、真诚,到群众中去听真声音、真听声音。李克强总理分别召开各种层次、各类人员的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既是要让政府工作报告更全面反映社情民意,也是为了接地气、聚民智,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变成政府决策的议题,把群众的愿望转化为政府的实际行动。同时,也是对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种示范引导,只有深入最基层、广泛接地气,才能全面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立志气惠民生。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必须恪尽职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就必须努力把国家的事办得更好些,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些。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决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将各项工作特别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要在决策部署和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权力观、利益观,不搞形象工程、面子事业,不与民争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人人都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树正气得民心。风正好扬帆。能不能将群众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能不能将群众愿望转化为政府实际行动,关键看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没有好的作风、佳的形象,有没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只有这样,群众才能心服口服,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反之,如果政治生态恶化,干部作风漂浮不实甚至腐化堕落,不仅会影响或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还会让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因此,各级各地必须始终绷紧正风肃纪这根弦,深入持久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老虎”、“苍蝇”、“狐狸”一起打、一起灭、一起猎,对违反“八项规定”、存在“四风”问题、腐败问题的人和事,坚决做到“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尤其要防止腐败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渗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守纪律、讲规矩,站稳政治立场,恪守从政底线,树立良好形象,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跟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把群众的愿望转化为政府的实际行动”,作为要求,要靠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实现。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接地气听民愿、立志气惠民生、树正气得民心,从而真正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变成政府决策的议题,把群众的愿望转化为政府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国家的事办得更好些,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些。
(倪洋军)
相关新闻:
李克强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