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经济的关系


  能源与经济发展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能源长期稳定的供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敏感问题和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的基点。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也在急剧加大。近年来,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2003-2004年,中国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远高于GDP增长的速率急剧增长,能源需求的增长率分别为15.3%和15.1%,而GDP的增长率为10%和10.1%,能源消费弹性均大于1。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进口石油大幅增加,2009年进口石油达到50%。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而工业中又以重工业占主导,高耗能产业增长加剧了能源的过度消耗,产生能源供需的巨大缺口。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是多数人的一致看法,能源利用效率低,也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消耗,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的前位。而且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渐耗竭及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能源的生产、运输和消费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一方面中国经济必须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能源的大量使用和粗放使用,再则是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能源使用、环境保护三者之间成为一个相互关联,互为矛盾的三元体系。经济增长促成了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能源作为经济动力因素的同时也是一种障碍,能源的逐渐耗竭及能源使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如何才能在三者之间取得综合平衡的发展态势,既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合理节约能源,又能使环境得到保护,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世界各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一般与人均GDP的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2005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为1.7吨标准煤,低于2.42吨的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总量都将呈上升趋势,给我国能源的供给造成巨大的压力。

   中国能源供需面临严峻挑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能耗低而单位产值能耗高,大量烧煤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十分严峻。目前国家己将合理利用资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经济与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

   从目前看,我国现行的能源开发与使用方式不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矛盾非常突出。人均能源占有水平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透支严重,是我国经济增长来自能源约束的主要问题所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于社会经济的长远规划、能源发展战略以及有关法规的制定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