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国铝业发布了半年业绩报告,中国铝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0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亏损41.23亿元。
作为央企,拿出这样一份半年报,肯定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与质疑。但是,面对市场的持续低迷,中国铝业的经营者们,可能也只能望亏兴叹,有心扭亏,却无力作为。
事实也是如此,纵观目前的铝价,已经跌回到25年前的水平,仅为12635元/吨。相反,目前的成本却是25年前根本无法相比的,电价、煤价、人工成本、速效成本等,没有一个不上涨了很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让中国铝业这样的超大型企业盈利,可能是痴心妄想。
当然,站在市场的角度分析,不管有多少可以拿到桌面上的客观因素,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总是说不过去的。特别象中铝这样的超大型国有企业,更应当有比其他企业强得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为什么在市场发生变化以后,也与其他企业一样,出现如此巨大的亏损呢?除市场变化之外,中铝在产品结构、产品的技术更新、产品的创新等方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更需要回答的,还不是这些方面,而是中国铝行业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为什么铝价会跌落到25年前的水平,难道市场的需求大幅减少了吗?显然,不是市场需求减少,而是产能严重过剩。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铝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出现,2003年的那一轮宏观调控,也直指钢铁和电解铝、水泥三大行业。当时,也正是新的一届政府上台执政之际,为了显示有令禁止的决心和魄力,还十分高调地处理了江苏的“铁本事件”。然而,10多年过去了,铝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以新疆为例,2011年的电解铝产能还只有50万吨左右,到今年年底却达到500万吨了,短短的两、三年时间,电解铝产能就增长了10倍。这样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增长方式,这样的决策行为,显然不是市场的,不是无形之手的作用,而是政府的,是有形之手的作用。
如果是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想一想,1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且近年来产能继续过剩的行业,投资者还会去投资吗?更何况,所投资的项目和产品,都是国家不鼓励、市场不欢迎的,是根本不可能有产出效益的。这其中,除了政府的有形之手强力推动之外,可能不会有更多的其他因素。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产能过剩的项目,也不是政府直接投资的,是企业投资。也就是说,是企业行为,与政府无关。殊不知,如果不是政府在这些项目的投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承诺、各种各样的政策优惠、各种各样的要素配合乃至数量不菲的资金支持,企业是绝对不会做这样的赔本生意的。这一点,从钢铁、水泥、光伏等行业也可以看出。
也正是因为有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的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投资者也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目的就是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拿到手。而有了这样的政策和资金,企业也就有了承受亏损的底气,最终使市场出现严重混乱。象中国铝业这样的老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等已经早就享完的企业,也就承受不起了。
有人认为,象中国铝业这样的国有企业,应当借助于改革东风,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此来帮助企业脱困。实事求是地讲,单就一家企业而言,这样的方式无疑能够达到目的。但是,就整个行业来看,就算中国铝业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就一定能够脱困吗?就能够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战略投资者不会睁着眼睛吃老鼠药的。
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解决铝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解决铝行业的低端制造和冶炼问题。一方面,要切断地方政府操纵市场、操纵产业发展的手,将产业发展的权利完全交给企业、交给市场。其中,对地方政府随意给企业和项目开口子、给政策、给资源的行为,要严格控制、严厉处罚,以此来避免产能过剩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铝行业的生产制造企业,要加紧产品结构调整工作,向中高端产品转移,切不能在电解铝等低端领域继续大规模扩张。即使是电解铝,也必须是高端需求的产品。否则,就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总之,对铝行业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改革的高度加以认识和解决,切实解决政府有形之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的问题,让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能够真正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