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高药价”,价格司“地震”还将继续


 制造“高药价”,价格司“地震”还将继续

曾被谐称为“天下第一司”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近来已经超越山西省委办公大楼,成为最密集的贪官落马地。财新记者今晚从多个渠道证实,继发改委价格司原司长曹长庆、副巡视员郭剑英被查之后,昨晚,发改委价格司又有三名司级官员被带走,其中包括刚刚接替曹长庆担任司长的刘振秋,以及两位副司长周望军和李才华。(9月29日《财新网》)

媒体称发改委价格司一正两副司长被带走连续多年关注中国医疗改革的笔者,早就知道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官员有这么一天。因为导致老百姓“看不起病”以及抗菌素泛滥的根源,就是虚高的药价。而针对中国“畸高”的药价,笔者还曾撰文《“高药价”,缘于发改委、药监局游戏》加以鞭挞。

有意思的是,本轮发改委价格司“地震”,应该与查处葛兰素史克有关。本月19日,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被判罚金人民币30亿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开出的最大罚单。

笔者对任何处罚推高药价的企业、官员的举动,都会积极支持,但同时也希望在该案的基础上扩大战果,因此曾发微博质疑:15元药品卖207元高吗?在中国真的不高。我希望:1、把中国“行贿开道”的药企也查一查,案源好查;2、将批准这个销售价格的官员查一查。

因为葛兰素史克为适应中国市场而推行的“高药价”,也肯定得到了发改委的审批,否则无法入市。而其“虚价”究竟有多虚?以2012年5月出厂的“贺普丁”为例,供应中国的出厂价是142元,是韩国的7.9倍;加拿大的5.6倍;法国的5倍;英国的4.8倍;香港的3.6倍。中国人“看不起病”,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吧?此次罚该公司30亿元,当然要处理一批官员。

千万不要说笔者料事如神。因为国家发改委组织200多名司处级领导干部参观监狱,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笔者在8月7日曾撰文《参观监狱,或成贪官“熟悉环境”之旅》,如今真是不幸而言中,发文还不到两月,该委就已有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原司长张东生以及价格司的两任司长、两名副司长、一名副巡视员接连被查,今后或将去曾经参观过的监狱生活了,验证了笔者此前的判断。

在曹长庆被查后,笔者曾撰文《价格司长被查,“一药多名”根治有望》,揭示了中国一方面频繁大幅度降低药价,一方面药价却飞涨的原因,并指出“作为发改委价格司司长的曹长庆,如果涉及权力寻租,最大的可能则是涉及众多药企利益的‘药品定价’”。同时预测:曹长庆被查或彻底揭开导致“一药多名”的“铁盖子”,而在这十几年来助推药价上涨的贪官们,也将露出原形。

现在看来,我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从价格司被查五人的任职经历看,曹长庆任价格司司长8年,其间正是中国药品价格管理最“黑”的8年;接任曹长庆任司长的刘振秋,任价格司副司长的时候就分管医药、电价等;副司长周望军则长期分管医药;郭剑英也曾担任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李才华约2010年升任副司长,估计与药品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外,媒体报道该司仅剩的两名副司级官员中,还有一名是管成本核算的,笔者对其前途也是相当的不看好。因为成本核算,正是制造“高药价”的最重要环节,如果这个环节不作孽,绝对没有可能形成普遍的“高药价”。

在一个“社会转型期”里,权力与风险绝对是对称的。权力很容易使人暴富,但同时也为你铺就了一条“不归路”。7年前伏法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就因为担当炮制“一药多名”的祖师爷,弄得中国人“看不起病”而致民愤极大。可他的继任者们,却仍然延续这样的荒唐政策,弄得药价较郑筱萸时代更高,已经民怨沸腾,中纪委该收网了。

以笔者对当前反腐形势的判断,发改委所属部门自能源局大面积“换血”后,价格司更是几近“塌陷”。而围绕“高价药”所展开的调查,毫无疑问将要烧向制造并坚守“一药多名”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我相信此轮反腐后,中国的药价定能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