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察发现汉江新源头在秦岭太白县


 

 最新考察发现汉江新源头在秦岭太白县

 

 

一支由测绘专家、探险家、新闻记者组成的考察小组,日前实地考察汉水古源嶓冢山石牛洞、南源玉带河、北源沮水以及一直被认为是支流的褒河后,依“河源唯远”的原则确认:褒河为汉江正源,源头位于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山脊附近,陕西太白县境内的一片手掌状山地中的一眼泉水。

  新汉江源头即为褒河源头,具体位置在陕西太白县嘴头镇塘口村境内,源头坐标:东经1072230秒,北纬340938秒,海拔2150米。这次考察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博士重测全球江河庞大研究项目的一部分。

  ■文、图/记者 税晓洁

  唐宋时汉中嶓冢山之说才基本确立

  刘少创博士说:“河流的源头位置及长度和流域面积等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地理信息数据,也是对河流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各类文献资料中关于河流源头和长度的数据都存在问题,已无法满足人类对精确的地理信息的需求,需要以现代对地观测技术为基础进行更新。”

  刘少创解释道:“不是河流本身的长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是现代科技提供了刷新大河数据的手段。以前,河流长度的测量,主要依靠的是地图和曲线尺。计算机出现以后,开始使用数字化仪等,但是很多河流流经的区域没有大比例尺地形图,因此很多河流的源头和长度是依据不够详尽的小比例尺地形图得到的,再加上人为因素,使得目前全球大河源头和长度数据非常混乱。现在,运用具有长度测量功能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河流长度测量,我们得出了以上这些最新数据。”

  实地考察完成后,经刘少创仔细测算,得到以下结论:以新的源头为起点,汉江比以古汉江源头为起点长108千米,比以沮水为正源头长20千米;比以玉带河为正源头长41千米。按照这个最新数据,汉江全长应为1570千米,其中褒河208千米,褒河以下1362千米。

  在刘少创之前完成的重测全球江河庞大研究项目中,世界排名前十的大河数据曾发生惊人的改变,根据他的研究,尼罗河全长7088公里,为世界第一长河;亚马逊全长6575公里,名列第二,从而结束了人类对究竟何为世界第一长河的困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根据他的最新研究结果:黄河长度为5778公里,比以前的数据长出314公里;黑龙江长度为5498公里,一举跃身世界5000公里长河之列。这些数据已经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国际湄公河委员会等重要机构采用。

  三千里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头,号称中国的多瑙河。历史上,先民将其与长江、淮河、黄河相提并论,称之为“江淮河汉”。千百年来,其源头却令人迷惑,围绕着中国早期经典《尚书》中《禹贡》里的一段“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古人甚至争论了两千多年。直到唐宋时期,陕西汉中嶓冢山之说才基本确立。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汉中参与抗金战争,他多次实地考察后,留下“嶓冢之山高插天,汉水滔滔日东去”、“嶓冢山头是汉源,故祠寂寞掩朱门”等诗句。之后,汉中西部宁强县嶓冢山为汉水源头,长期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当代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均持此说,并被写入中学教材。近年来,南源玉带河又被认为是正源头,当地已在此开发汉江源风景区。

记者曾实地考察嶓冢山古源头

1994年,记者曾实地考察嶓冢山古源头,发现无论从长度还是水量,都显然不具备作为源头的条件。2003年,由十堰电视台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汉江生态文化漂流考察队出发前也曾为源头问题迷惑。专家组成员著名地貌学家、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唐邦兴教授、柳素清教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王方辰教授、长江委汉江水文局原局长苏业助等,分析资料、图表后意见也并不统一,依水量和长度将起漂点定在南源玉带河。漂流队到达陕西宁强县实地考察后,基本否定了嶓冢山古源头为正源头,并在玉带河畔树立了“汉江源”纪念碑。

当时,记者曾随“汉漂”探险组走完如今的汉江源风景区的三处瀑布,又翻山越岭走了几个小时,山谷中出现了农舍青烟,是离汉江源头最近的一个自然村,叫赖家坝。在村民的指引下,又徒步一个多小时,黄昏时分,终于到达水池垭的一个小瀑布下。只能走到这里了,再找这个瀑布的源头,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后来在地图上查到瀑布上的山梁叫黑洞梁子,从这里再跨几步,就可进入四川省的嘉陵江水系。也就是宁强县的有关资料上记载说这汉江源头——金家坪乡西北隅曹家林以北一带。用GPS测得汉江南源这个瀑布的地理坐标为:东径106°0559″,北纬32°14′,海拔1680米。而在110万地形图量得的地理坐标为:东径106°08′,北纬32°41′,海拔1630米。目前在当地的《宁强县志》中的有关记载是:玉带河是汉江的源流,发源于宁强县西北箭竹岭水池垭。境内干流长87.5公里,流域1022.8平方公里,据史志记载,县北嶓冢山石牛洞为正源头,另有源于五丁关至陈家大梁一带的石钟沟之说。近几十年,经专家多次踏勘论证,《辞海》1989年版正式确定汉江源流为玉带河。目前,宁强县城已改名汉源镇,玉带河源已经成为一个风景区。

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撰的《长江志》中说:汉江有北、中、南三个源头。如按“河源惟远”,以发源于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西部的北源沮水为正源头。但查阅陕西《凤县志》、《留坝县志》却对此均无记载。

记者全程参与了刘少创研究员组织的这次最新的汉江源考察,到达沮水源头时,发现已经成为一条季节河。

古汉水上游水系曾经变迁

本次实地考察还发现,关于汉江源头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又很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事情。1994年,记者徒步汉江时查阅清康熙年间的《石泉县志》记载:“汉江,南条之巨津也,发源嶓冢山,为漾水;东流至武都,始名汉水,又东为沧浪之水……”武都在何处?武都为古郡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南地区各县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地。如此说来,汉江源嶓冢山又由宁强上溯数百公里了。1978年,有人曾在《地理知识》杂志上提出过一种说法:“以前的嘉陵江上源,由北南至阳平关附近,不是继续南流入四川,而是东流入汉江的。如今阳安铁路之地,就是一条被遗弃的河床……”翻地图,巧的是,嘉陵江的上源之一即名西汉水,又看那条西汉水,刚好流经“武都”辖地……

近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周宏伟发表论文称:汉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河道壅塞,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山体滑坡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至公元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夺古潜水河道下泄,又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随着堰塞湖、“天池大泽”和龙门山以北“大泽”的相继消失,嘉陵江“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渐渐完成。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不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而是大地震导致河道堵塞后堰塞湖水发生溢流侵蚀的结果。

对照史料,在整个长江流域,目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大洪水,是在汉江上。《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185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余家……之后数年,汉江仍是泛滥不断。同一本《汉书·五行志》还记载:公元前180年夏,汉中、南郡水复出,流六千余家。南阳沔水流万余家;公元前161年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汉水出,坏民室八千余所,杀三百余人……而《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186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这一切的背后,竟然很可能真是地震导致罕见的河流袭夺,之后,古汉水源头变成现嘉陵江西汉水源头之说,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潘世东转载于秦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