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留给后世什么遗产
文/王杰
在祭孔日,能为孔子说些什么。
在古代史上,孔子的遗产遭遇过一次大的灾难: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由于不如汉武帝识货,做了焚书坑儒的事。
在近现代史上,孔子的遗产遭遇过两次大的否定:第一次是国人从西方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新文化运动中,孔子的思想被看成封建礼教而否定。
第二次是在文革中,“克己复礼“,和”中庸“之道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孔子遗产再次脱离民众视界。
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弟子董仲舒将孔子和孟子的遗产加以改造并融合阴阳五行学说把儒家学说改造成了带有宗教色彩的专为汉王朝神权大一统思维服务的儒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变成了一套排他的社会主导教义,束缚后世思维的开放性达2000年之久。被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神学教义已脱离了孔子和孟子既有学说的根本。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春秋年代,那时候周王朝已名存实亡了。孔子曾经想当官,有着和现在的年轻人考公务员一展抱负那样的理想。在知天命之年做了官,发现他提出的恢复周礼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鲁国君采纳,几年后,失意的他辞官并离开了生他养他的鲁国,开始了出国求职的历程。他有很多弟子跟随他,无论走他走到哪里,弟子们跟随他到哪里,帮助老师搞宣传拉关系。这就是有名的孔子周游列国。在国际化求职旅行中,虽然也有人邀请他做官,但在那个年代,他的想法并不切合周王朝没落后诸侯们割据的潮流,常处于半就业半失业状态。有些时候,他还为做官冒了极大风险,差点被害。他在周游求职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太脱离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了,到处碰壁,还得了忧郁症 。在离开鲁国14年后,最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年他都68岁了。回国后,他变得现实了,认为教育可以兴邦,便开始搞教育和科研工作,钻进了古籍堆。在晚年的五年内他不仅治好了自己的忧郁,乐观达度的他还为后世留下了不朽之作。
孔子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事,就是恢复周礼。孔子看到周王室没落后的诸侯王割据给社会造成的战乱与凋敝,希望社会再回归到周公制礼的那个繁荣时代。
西周建国后,提出了“明德慎刑”的法治思维,用以缓解奴隶、平民和贵族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殷商时期,殷王室笃信鬼神,极力鼓吹君权神授,但却未能逃脱亡国的命运。周王室汲取了教训,建国后也就淡化了君权神授的说教,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新政权建设理论。开国之初,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周王室在周族习惯法的基础上吸收夏商两代礼仪制度制定了有关国家制度和调整社会关系以及生活规范的礼典,完善了当时的治国制度,翻译成现代汉语,周公制定的来礼制相当于现代意义上宪法,它既是调整周王室的规范,也是调整分封制诸侯王的规范,也是调整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规范,同时还调整 奴隶、平民和贵族之间行为的规范。在礼制之下,穆王时期,周王室还订制了《吕刑》,其一是为了遏制了当时流行的腐败,其二、吕刑中赎刑制度充实了公共财政。 周王室通过周公制礼和吕侯制刑,使得周王朝成为中国古代史中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周王朝礼制中的分封制还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议行合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周王与各分封诸侯王通过定期的朝会合议定制决策周王朝治理事务,最后由周王以誓、诰、令作为国家决策或法令,作为王室和地方诸侯决策和施政的依据。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后,周王朝的议行合一制和民主集中制变成了典型的中央集权制朝议制度,国家各项重大事务和典章制度由皇帝主持的中央机关文武官员共同在朝会上议定,最终由皇帝拍板敕令决定,交由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部门落实贯彻。这些早期贵族民主制度创立为中国封建社会连绵两千年奠定了基础,而后来由隋唐时期开辟到宋代改进的科举制度为不分社会贵贱等级选拔官吏的中国古代民主制度建设和发展更是开辟了历史先河。
在周王朝没落后的各诸侯王之间相互争斗的春秋时期,周王朝开国初期定制的礼乐制度都被破坏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状非常不满,于是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社会治理主张,就是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德治”,使天下重回西周开国“礼”治时期的繁荣。然而历史总归是要前进,孔子在他那个年代也就难以实现其个人的抱负了。
孔子的理想抱负虽然在周游列国中没有机会实现,但他回国后,开始通过兴办教育和传播思想来实现他的理念,这就是后来人看到的孔子遗产。孔子遗产的集大成者当属孟子,它通过对孔子克己复礼遗产的继承,创新提出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具成就的民权思想“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秦末陈胜进一步提出了草根的权利平等观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了全球大唐盛世帝国时代,唐太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进一步阐述了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有很多社会治理思想远远早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启蒙思想。遗憾的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孔子的遗产被彻底否定了,借来舶来品发展中国思维,中国古代思想的文明进化进程就这样中断了。
孔子的遗产反映了孔子终生追求的主张。王杰律师认为,离开了孔子终生追求的主张看待其遗产,只是管中窥豹。
孔子留给后世什么遗产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