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男落马并非只是“坑爹”惹的祸


 924日,河北省廊坊市中院开庭审理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涉嫌受贿案。庭审中,刘铁男受贿的大部分事实均与其子刘德成关系甚大。刘铁男表示,当时他去党校学习,回来看到刘德成有一辆车(价值33万天籁轿车),刘德成说是宁波中金石化董事长孙永根以其助理小王的名义买的,是企业用车,但是后来车并没送走。此外,还有消息称,刘德成曾收受过价值超过千万元的别墅。(924日第一财经网)

高官刘铁男被查引发了能源系统反腐风暴。自今年1月以来,包括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许永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核电司司长郝卫平等20多名能源领域的官员和国企高管因腐败问题落马。另据媒体报道,前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还因受贿过亿,使得家中点钞机烧坏好几台,而且这仅是一个副司长。看来能源系统涉案金额巨大,已经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了。

“青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贪官一旦东窗事发,失去了人身自由,没有了在位时的威风,对滥权之祸就有了痛切的反思,对腐败之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刘铁男也不例外。刚被纪委立案审查之时,他就知道自己这次彻底栽了,但出于“戴罪立功”的动机,他专门就反腐败工作提出建议,那么刘铁男受贿案件背后说明了啥问题呢?

首先,出事都是儿子坑的爹,说明贪官受贿隐蔽性越来越强。在刘铁男涉案资金的3500余万中,大多都是其儿子刘德成参与其中,而刘铁男很少自己受贿,这俨然成了“受贿父子兵”的利益共同体。在反腐不力的情况下,父子二人都会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如果反腐败力度加大,两人都无法逃脱法律制裁时,往往贪官们都希望把责任推在家属身上,而自己则摆出完全不知情,或者知之甚少的姿态,希望以此逃避法律的制裁。

而笔者认为,刘铁男之子刘德成并非真的吭爹,刘铁男对儿子的行为不可能不知情。刘德成多次利用父亲权位收受他人贿赂,除庭审中所曝光的车与别墅,此前还有媒体报道“行贿者直接将750万元汇入刘德成控制公司账户”、“获取相关公司30%股份后被千万回收”、“吃某公司‘空饷’年薪120余万元”等。要说作为高官的刘铁男一点不知情实在说不过去。

 此外,像刘铁男这样的腐败官员,面对纪委立案审查,往往会结合自己长期腐败的经历,写一些“反腐建议”,希望得到“立功赎罪”的认可。但这些“反腐的道理全懂,腐败的招数全会”的官员为何早点不严格约束自己和亲友呢?如果做到“拒腐蚀,永不沾”,那又何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呢?

再者,除了腐败官员的贪欲难休之外,也与官员权力过大、过于集中有关。政府过多的行政审批、过细的政策干预、过于集中的审批权力,不仅使市场主体支付沉重的额外腐败成本,也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最终为权力寻租买单的依然是社会公众。所以,接下去“简政放权”将原本官员们手中握着的权力让度给市场显得尤为重要,而政府部门扮演“规章制订者”和“裁判员”的角色。

不必讳言,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部分政府部门仍习惯于以往的“全能型政府”,这就必然导致政府过多干预具体的经济活动。行政审批的过多、过滥,一旦与负责官员的贪欲结合起来,只能导致“前腐后继”的权力寻租。事实上,不仅刘铁男是这样,举凡握有审批大权的部门,概莫能外。今年5月,一周之内,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许永盛等4名官员被调查,即是例证。

最后,腐败官员权力过大,而相应的监督机制未能跟上。以刘铁男为例,从2002年到2012年,刘铁男利用其担任国家计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职务便利,在项目审批、设立汽车4S店等方面,多次接受请托,单独或与儿子一起获取了价值3000多万元的非法利益。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刘铁男父子受贿无底线,如果完全将这种腐败行为归结于审批制度,肯定说不过去,我国相应对官员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还有待于完善。

     去年以来,本届政府加大了对惩治、打击腐败官员的力度,把一个个蛰伏在社会和经济的蚀虫抓了出来。当我们在指责受贿官员越来越隐蔽的腐败手段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官员的权力过于集中,而且还不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在这种制度下,极易滋生较大规模官员贪腐问题。唯有大力推进行政体制、司法体制、政治体制等全方位体制改革,才能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机约,有效规范权力运作。如此类似刘铁男这样的巨贪官员才会越来越少。

发钱啦,理财范注册送50元,投资即享1‰~1%收益奖励,下笔投资自动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