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渠先生夜话(91-93)


901.苗实:如果对我的前半生打分的话,我打80分。之所以扣去两个10分,一个是因为没有从物质上给父母以回报,还需要他们的资助;另一个是因为我已四十不惑,但是还没有成家,让父母抱上孙子。可以说,我的人生是与众不同的,确实是奇人奇行,不能与一般人相提并论。论及做学问,我相当有自信,但是绝不自满。毕竟,如同人生不圆满一样,做学问更是难以圆满。尽管如此,但是我学会了知足常乐,自然就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安静与自在。更进一步讲,我能够成长为学者,享有这份安静与自在,有父母师长的帮衬,有佛祖慈悲的教化,有个人不懈的努力,有个人难得的机运。

902.苗实:对于体制外学者争议非常大,就是因为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毕竟,对于体制内学者,已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乃至院士,论文为王。一般而言,体制外学者大多是自学成才,也没有很好地接受系统科学训练,更没有代表性论文发表,从专业规范而言,略逊一筹。但是,他们知识面广,不局限专业,尤其在社会科学方面,与普通大众互动性强,以大胆敢言著称。客观地讲,社会科学领域的体制内学者与体制外学者虽然有一定差距,但是他们有各自的特色,完全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极有可能,体制外的学者正因为没有恪守专业规范,才显著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比较优势。当然,用体制内学者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体制外学者,既不科学,也不适合。更进一步讲,对于体制外学者应该有什么,评价什么,或许更妥当。

903.苗实:对于中国的学校教育,网络上多有批评。就我看,把学生当成了学习工具,而不是发现创造知识的主体。而且,坚持继承的成分远远多于发展创新。可以说,没有能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比较优势,形成各自与众不同的特色,而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更进一步讲,无论是理论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创新意识是第一位的。在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创新极为稀缺,最为需要,更有价值。如果过不了创新这一关,转型升级就是空谈。从数量看,我们的人才不少。但是从质量看,鲜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904.苗实:孩子在20岁以前,追求个头,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是,过了二十岁以后,就应该追求专业水平.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也就是说,20岁以前,追求外在;20岁以后,追求内在。那么,一国的经济增长更是如此。在发展的前期,可以竭尽全力去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在发展的中后期,就应该转换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前期,做大经济规模,是外在目标;中后期,加强技术创新,是内在目标。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情况下,经济规模不成问题,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才是真正的大问题。所以,在我看来,在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三十多年的今天,还依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是极其不明智的表现。

905.苗实:权力也罢,资本也罢,对于学者而言,虽然可以吹起绚丽多彩的肥皂泡,但是并不能真正提高思想文化价值。也就是说,权力资本都可以帮助学者扩大世俗的名声,进而享有上层的生活,但是对学者的思想文化价值的提高毫无作用。更进一步讲,在某个时代,你可以得到权力资本的眷顾而幸运一时,绝不会在所有时代都获得权力资本的青睐而万世荣耀。所以,我认为,学者就是学者,本质上不需要与权力资本结盟,更重要的是坚守良知,不苟且于世俗,勇于走自己的路。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生存肯定是一个问题。怎么办?最好的答案是,具有殷实的家底,衣食无忧。但是,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可遇不可求。那么,就只能退一步,与权力资本结盟,在解决生计问题的同时,尽量不出馊主意。但是,作为智囊,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如果出现,那也是瑕不掩瑜吧。

906.苗实:就我的体悟而言,人生不会圆满,有缺憾正好。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再甜的西瓜不能熟透了,熟透了就臭掉了。第二,一阴一阳谓之道,再好,也有不好在其中。第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往往马马虎虎难得糊涂者得幸福。过去十六年,是我人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但是,也是我人生中最硕果累累的时期。或许,这恰恰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的价值所在。说白了,人生不会给予你一切,而只是会分你一碗含有沙粒的米饭。

907.苗实:价值不是一个维度,而是多个维度。也就是说,金钱只是价值的维度之一,不是全部。譬如,作为学者,主要体现为思想文化的价值,而收入只是附带价值。更进一步讲,学者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相反,商人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物质财富,而不是精神财富。所以,一般而言,用金钱来衡量商人,用学识来衡量学者,而不是相反。当然,用金钱衡量学者的结果是学者蜕变为商人,用学识衡量商人的结果是商人蜕变为学者。而且,这两种情况本质上似乎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不过,有时候一个纯粹的学者很难存活,而不得已具有一点商人的特性,也无可厚非。毕竟,学者也是社会中人,有权利享有好一点的生活,那么适当发挥一下自己的商人才智,实属情理之中。其实,在具体生活中,存在一身多能的情况。譬如,一个人,既是学者,又是官员,更是商人。

908.苗实:盛洪先生指出,孔子跟弟子对话说,执政应当是“惠而不费”。弟子追问,怎么才能惠而不费?他就来一句“因民之所利以利之”。给老百姓好处,同时又不花费什么成本的最好办法,是让老百姓追求自己的利益,然后就能让他们获得自己的财富,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繁荣起来。在这个维度上,儒学和经济学是非常一致的。我认为,盛先生说得不无道理。不过,既得利益集团太强大了,以致于决策层往往被绑架,到头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被搁置一旁。你看中国改革,最好的时候是既得利益集团和人民群众同时被满足,而更多时候只满足既得利益集团。可以说,既得利益集团贪得无厌,吃了碗里的,还霸占锅里的。为什么中国的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就是因为中国的改革是偏袒式改革,而非包容式改革。

909.苗实:选大学,应该是学校第一,还是专业第一?我认为,毫无疑问是专业第一。因为,专业属于内在素质的范畴,可以提高竞争力。而且,专博兼具的人,都是顶级人才,更是寥若晨星。一般情况下,还是要突出专才。就我本人而言,过去就由于无知而选错了专业,后来吃亏很大。尤其是为了转换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要费不少周折。有时候,风险还挺大。

910.苗实:张维迎先生说,1982年建立了国家体改委,目的是改革计委,改掉计委,到1998年体改委改成改体办,2003年,体改委反倒被计委吃掉了,就是现在的发改委。自体改委消失之后,中国的改革速度大大减缓,最后停滞以至于倒退。我看,张先生说出了众多改革支持者的心声,想来不免令人心寒。就目前的阵势而言,改革开放前景不妙。而且,大多明眼人都有恐惧之感,不敢多言。确实,山雨欲来风满楼,明哲保身吧。

911.苗实:木然先生指出,如今的大学教授,大体上分为四类,一类是官教授,一类是臣教授,一类是打工教授,还有一类显得另类,即公知教授。这四类教授,都是圈养的教授。圈养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体制性圈养,二是课题性圈养,三是道德性圈养,四是文化性圈养,五是社会性圈养,其中体制性圈养是决定性因素。我认为,木然先生作为体制内学者,能有如此深刻之反省,着实难能可贵。本质上讲,体制内学者为了生活无忧,只能放弃人身和学术的双重自由,肯定有难言之隐。更进一步说,检验中国是否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就可以考察一下高校的运行状况,一定可以得到明确答案。其实,如果了解体制外学者的窘境,就不难理解体制内学者的困境。

912.苗实:有不少人抱怨,苗实先生现在特别喜好几百字的短评,几乎不写正式文章了。是的,我是爱好自由的闲人,无拘无束,思想走到哪儿就到哪儿。注意,正式文章,冲力太大,就目前看,还是不写为妙。说实在话,我的文章,我要担责任,一句话说不好,可能就进去了。不论自己如何,首先父母就受不了这个刺激。所以,我现在想抽身而退,等到什么时候条件好了,再写不迟。

913.苗实:现在,偏右的言论已经越来越缺乏包容的空间了。不是说,老百姓不接受,而是当局反感。这样一来,就麻烦大了。如果说得轻,那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如果说得重,就会有事。一旦出了事,在主流世界里,就成了反面教材,甚至永世不得翻身。所以,为清净计,就没有再唠叨的必要了。毕竟,人生如梦,如果梦中无人,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为了活着,并梦中有人,苟且偷安吧。说白了,不是我懦弱,而是时代懦弱;不是我不争气,而是时代不争气。

914.苗实:人生丰富多彩,成功各式各样,这是做人的权利,不需要任何旁观者的认可。而且,成功是客观存在,认可显得多余。譬如,我用心付出了并最终得到了,其中的成本收益在经济学上是对称的,天道酬勤,是很自然的事情,更是私人的权利所在,而作为旁观者不明就里,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认可。所以,成功本私,是天赋人权,与旁观者无关。更进一步讲,认可是非常主观的事情,而成功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譬如,做实际工作的人与做理论工作的人,当工人的人与当农民的人,还有当官的人与经商的人,他们之间的认可度非常有限,甚至没有认可度。即便是同为农民的兄弟两个,也是同样的情况。为什么会是这样?无他,隔行如隔山,同行是冤家。

915.苗实:从1990年(高一)以来,已经有二十四年,我一直处于自学状态。可以说,与长期跟随老师的学院派大相径庭,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且,我学习研究经济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佛家的体悟,与数理的方法大为不同。至于我为什么喜欢体悟的方法,极有可能与我多年研习佛学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学我难,非正途。当然,我更多时候是坚持自学不假,但是依然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

916.苗实: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并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功。可以说,在中国这个特殊环境里,像我这类民间学人,没有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虽然是成功者,但是备受压抑,根本没有放大的机会。有人说,你过于自负了。我则回答道,这不是自负,而是对劳有所获的自我肯定。之所以他说我过于自负,是他根本没有理解我,不懂我,甚至是在污蔑我。而且,我的成功,在个人奋斗层面上更纯粹,既没有权力的参与,也没有资本的参与,更没有关系的参与。你看,社会上有大多成功者,在其背后,不是有权力,资本,就是有关系。

917.苗实:成功是熬出来的,媳妇熬成婆,也就成功了。譬如,就我而言,经历了三十四年的大熬.十六年的中熬和五年的小熬,才品尝到些许成功的甜蜜。而我的父母,则经历了五十八年的大熬.四十年的中熬和二十年的小熬,才逐步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所以说,成功受因果律支配,只有种下了,然后好好作务,才能硕果累累。古人云,平民肯种德修行,便是无位的将相。在中国,有将相之才者何止千万。但是,幸运得其位者极其稀矣。鉴于此,才有行行出状元这一至理名言。其实,成功就在每个人心中,不见得人人可以理解。而且,没有遭遇过挫折,没有深陷过低谷,没有克服过危机,难言成功。更进一步讲,我宣扬的是草根的成功,而不是权力或资本或媒体的成功。

918.苗实:学习,学习,再学习,几十年如一日,到头来,也就那么一点点;研究,研究,再研究,几度春秋苦支撑,一计较,也只有那点点滴滴。也就是说,投入A1产出A2,投入B1产出B2,这中间是大脑的系列化学反应。而且,吃进去那么多草料,而挤出的奶却很少。原来以为,只有民间学人,追逐热点,杂七杂八。结果一了解,不少大学教授,也是如此。记得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说,做学问,一定要深挖一口井。具体说来,每个人的研究都不要脱离自己的学术基地,有了自己的学术领域和学术基地以后,学问这口井才能挖得深,水源足;如果做学问,只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至多也只是挖了个浅浅的小水坑,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的,更别说有什么深度和广度了。因此力争在一个地方有一个学术根基,以这个根据地再扩大,这是我做学问的基本准则。对于蒋先生指出的这一点,我很难做到。因为,我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章,面对的是社会大众,研究不仅要浅显,而且经常要变换主题,这样才能适应需要。否则,只在某个领域做精深研究,极有可能读者就跑光了。更进一步讲,研究有两种方式,都不可或缺。第一种,深挖一口井,做纯粹学者,引领的是研究人员本身;第二种,多挖几口浅井,做意见领袖,引领其他社会大众。

919.苗实: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我认为,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差距越拉越大,整个社会就有被撕裂的危险。

920.苗实:人活在世上,要养好心量,管好心欲,练好心地。也就是说,心量越大,越能宽容忍耐,与人和睦相处;心欲越小,负担压力越轻,办事高效身心轻松;心地越善,越能替人着想,会让路者路越宽。佛家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说白了,就是管好心欲,养好心量,练好心地。而且,这三方面工作做不好,烦恼就多。小时候,心在世界之外,不知世界为何物,无忧无虑。等长大了,成熟一点了,远忧近虑自然就多了。什么原因?人要养活自己,照顾家人,追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且,攀比竞争。在我看来,有追求是好事,但是要合理,不能不考虑条件,盲目跟风,胆大妄为。与此同时,要养好心量,管好心欲,练好心地。

921.苗实:王石先生说,我1983年到深圳,1984年创建万科,我记得很清楚,创业时,我在万科办公室的地板上写了两行字,一句引用肯尼迪就职演说,“不要问社会能为你做什么,而是要问你能为社会做什么”;第二句话是巴顿将军讲的,“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到低谷时候的反弹”。对于王石先生提及的这两句话,我相当认同。尽管他是用来赞赏褚时健老先生的,但是我觉得也适合对我本人的评价。第一,近五年来,我把多年所学都奉献给了社会大众;第二,从1996年到2005年,再到当下的2014年,我经历了人生的顶峰到低谷,再反弹到顶峰。

922.苗实: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指出,人文学不同于航天工程,不一定非集合千军万马不可,有时一个人的壁立千仞,神游冥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水平或精神高度。如今的课题制,推祟“协同作战”,表彰“领军人物”,很容易冷落那些习惯于千里走单骑的“独行侠”。我认为,陈先生说得非常好,在下深以为然。可以说,我本人就是一位独行侠,相当喜欢个人就某个问题进行精湛的思考,非常不习惯团队的分工协作。而且,单独作战,专心致志,思虑周全,一以贯之,既自由,又彻底,更独立,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出个人的思维水平。

923.苗实:一个人,要健康成长,离不开反思与借鉴。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言行,看有没有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反思过去,是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铺垫美好的未来。借鉴什么?借鉴自己周围人或古今中外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当然,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服务于自身发展。那么,一个组织,甚或一个民族,要繁荣昌盛,更需要反思借鉴。譬如,中华民族搞改革开放,就要反思计划经济,反思十年文革,反思双轨制,反思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反思贫富差距,反思专制腐败,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借鉴民主法治,借鉴产业发展,借鉴民生建设,借鉴社会保障,借鉴企业管理,借鉴科技创新,借鉴国家治理,等等。

924.苗实:A.佛家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尽管这句话我在1999年就已经接触到了,但真正领悟是近三五年的事情。其实,凡担大任者皆可以此为座右铭。B.经济学上有句至理名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么,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包括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肯定都不是“免费的午餐”。而且,不会一蹴而就。说白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与权贵作坚决斗争并呼应平民合理诉求的历史。C.中国文化只能稳定中国,西方文化才能繁荣中国。而且,主动接受西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不二法门。如果不相信这一点,中国非吃大亏不可。D.我本人做学问,虽然一直以来热爱真善美,厌恶假恶丑,但是鉴于个人偏见的关系,在我的文字作品中,难免夹杂着假恶丑的东西,希望各位有识之士在阅读思考的时候,擦亮眼睛,予以剔除。而且,在我的个人偏见中,不良情绪.一孔之见和假道学很普遍,大家一定要清醒,理性。客观,严谨,坚守独立思考之风。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假道学专指语言上头头是道而实际上难以践行的现象。或者说,知是知,行是行,难以合一。佛家云,高高山顶立,深深谷底行,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扎扎实实做,踏踏实实行。

925.苗实: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态,实在是太重要了。一般而言,如果把脸面看轻了,为自己活,良好的心态就容易保持;如果把脸面看重了,为别人活,良好的心态就容易被破坏。那么,怎样才能够把脸面看轻了?一句话,当下即是,怎么都好。也就是说,来则来,去则去,顺其自然,从不惊慌,力争把手头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命中有就有,命中无就无,有无形影不离。而且,人生就是不断从旧的有无转化到新的有无,有意有力则转,无意无力则不转,一切取决于自身。前半生,一静不如一动,积极有为;后半生,一动不如一静,守势无为。廖之坤先生说,人越是怕丢人,就越是在乎别人的看法。越是在乎别人的看法,就越是会忽略自己的感受。越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就越是像木偶一样拼命活给别人看。最后,一步一步将真实的自我囚禁在了深深的黑暗里。丢失自我,是我们找不到快乐和幸福的根源,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926.苗实:真善美可以用逻辑,假恶丑也可以用逻辑,所以需要良知来把关。譬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绩,主要是市场的作用,而政府的作用是次要的。试想,如果政府作用是主要的,那么就不需要进行改革开放打破计划经济树立市场经济。所以,有良知的经济学家不会认为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繁荣主要是政府的功劳。你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民营经济的兴起解放了企业家,加入世贸组织解放了市场,哪一个不是市场在起主要作用而政府起辅助作用,这是铁的事实,不能睁眼说瞎话。据统计,2012年底,全国私营企业达1085万户,注册资金超过31万亿元,投资者达2200万人;个体工商户超过4000万,从业人员超过8000万。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75%。

927.苗实:学习好的同学,适合做学者,是知识为王;善交际的同学,适合当官,关系为王;跑生意的同学,适合经商,金钱为王。至于其他同学,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个稳定的生活,或农民,或工人,或教师,或医生,等等,都是成功者,其幸福感不亚于学者.官员和商人。所以,干什么不重要,适合自己最重要。

928.苗实:【老老实实做学问,平平淡淡过一生,静心甘为一平民,默默不做人上人。少儿志猛欲疯狂,待有阅历梦一场,污泥浊水难自清,莫若岸上观飞舟。】得到了,不必欣喜若狂,说不定某天又会失去;失去了,不必悲痛欲绝,说不定某天又会得到。也就是说,风水轮流转,世界多变幻,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所以,天地藏奥妙,智者先领悟,怀有平常心,得失随他去。听修行者常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念善是天堂,一念恶是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谓善人,大家都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应得福禄,不求自来。邪神凶星敬畏他,不敢相犯,众神之灵处处保护他,做任何事必定成功,可达成成神成仙的愿望。念头动于善或恶,吉凶便已决定。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不为,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下功夫从口讲,眼观,行动三样开始,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件恶,三年上天一定会降祸于他。

929.苗实:1.吴文俊,这位“老顽童”是中外公认数学大家——37岁凭借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攀登数学机械化的高峰;世纪之交,捧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2.问:您对年轻学者有何期望?吴老:兴趣广泛一点,思想开阔一点,不要局限在ABCD,加减乘除。搞数学的也可以研究历史。年轻人要有独立的思想、看法,敢于超越权威,不能人云亦云。3.问:您如何看待创新?吴老:陈省身先生说,你学习前人的东西,就是欠了的债,一定要通过自己创造新的东西来还债。年轻人不能只学习前人的东西,关键要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就是创新。创新要突出“新”,年轻人不要追求发表多少论文,要考虑你的工作有没有创造。4.吴老的见解很好,我认为,学习研究,兴趣广泛至关重要。否则,就是一洼之水,难以深广。至于创新,就是要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发前人之所未发。而且,兴趣广泛必思想活跃,思想活跃必成就创新。

930.苗实:对于致富,任志强先生指出,靠劳动致富,靠技术致富,靠资本致富,靠资源致富,靠辛苦致富,靠机会致富,靠信息致富,靠知识致富,靠权力致富,靠寻租致富,靠脸蛋致富,靠马屁致富,靠投机致富,靠投靠致富,方式不同,结果不同。有人在创造,有人在掠夺,有人在贪腐。有合理合法,有伤天害理。得之无愧,方为正道。我认为,任先生说得相当有道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所以,我作为学者,是以知识来致富,能富则富,穷则穷矣。毕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