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外交谋略


诸葛亮的外交谋略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在国土面积,人口资源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相对弱小,之所以能够形成和维持鼎立局面,相当大程度上靠的是诸葛亮的外交谋略。

 

长阪之败,刘备集团几近覆灭,如果继续以残存的一万多士兵的军力和曹操数十万大军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正是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柴桑,用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从而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曹操一举南下的企图。诸葛亮此次外交上的胜利,保存和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势力,为鼎立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诸葛亮把这次行动称之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诸葛亮第二次重大外交谋略是夷陵大战失败后,对刘备外交路线的重大调整。关羽阵亡,荆州失守,导致了孙刘集团的彻底破裂。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内外交困。《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受到挫折,国内新主年幼,军事将领接连丧失,人才青黄不接,而外部战线拉长,面临两个敌人。假如按照刘备的外交路线走下去,继续和孙权争夺荆州,那么,蜀国只能在魏吴夹击之下加速灭亡。正是冷静分析形势之后,诸葛亮果断地作出战略调整。决定放弃荆州,以最大的诚意与吴国重建联宗玮盟,以寻求东吴在东线的支援与配合。为此,诸葛亮先后派、丁厷、阴化、费礻韦等人出使东吴,但成效不大。最后,诸葛亮意识到必须派高规格的使节出访。于是他便安排当时任尚书的邓芝亲自到吴国去。邓芝的出访终于打破坚冰。使吴蜀关系得到恢复,也促使孙权与曹魏集团决裂。

 

诸葛亮外交谋略的核心,就是联吴抗魏。由于刘备集团把自己看成是“匡扶汉室”的正统,所以,始终都把“篡逆汉室”的曹魏视为敌人。而对于孙吴则不同,基本上采取的是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在实施这一外交谋略中,蜀国经历了几次大的曲折,从反面印证了诸葛亮谋略的正确性。一次是关羽与孙权关系的僵化,迫使孙权下决心勾结曹操,夹击关羽,使成功在即的襄樊战役化为泡影,结果是杀死关羽,夺取荆州,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第二次是刘备顺江而下讨伐吴国,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关于联吴抗魏的方针,诸葛亮有非常明确的论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消息传来,蜀汉群臣内部便炸开了。有人认为,蜀汉之所以与曹魏势不两立,因为他篡夺了汉室。同理,孙权称帝,也是篡逆行为,不能与他交往下去,应“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对此,诸葛亮讲了一段话,他说:“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犄角之援也。”明确指出,与吴交好,求的是犄角之援。他接着说:“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宣明也。”诸葛亮这一番分析,终于说服了众人,维护了联吴抗魏的大局。此后,诸葛亮又采取了一个大胆的举措,派卫尉陈震去东吴,祝贺孙权登位。陈震到东吴后,更坚定了孙权联蜀的决心,双方立下盟誓: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著有害吴,则汉伐之。

 

由于诸葛亮施行了切合实际的外交路线,为蜀汉赢得了宝贵外部环境,从而可以一心一意北伐。至于北伐最终失败,那又另当别论,丝毫不能掩盖诸葛亮出色的外交谋略。

(潘世东转载于十砚斋主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