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危机(9月16日)


 关注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危机(9月16日

 

关键词:《催眠大师》  心理咨询  危机干预  贾春宝

 

《催眠大师》是2014年公映的电影,徐峥依托《泰囧》的票房神话之基础,从导演兼主演的身份转型做监制&制片人,事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贾春宝没有看过陈正道的电影,对徐峥与莫文蔚也不是特别感冒,至少有比他们更让人眼前一亮的人,所感兴趣的仅仅是与心理医生有关的主题。

《催眠大师》写的是一个信心满满的心理治疗师,在为患者提供催眠治疗的时候,却发生了医患之间主客体的转化。客观地看,这部影片确实有些意外惊喜。影片应用了一些诸如被遗弃儿童、悬疑、酒驾、惊悚之类的元素,从而使得商业化元素尽可能多地得到了挖掘与展现。

影片中不仅只有徐峥一个催眠大师,他和对手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相互催眠,这样的斗法非常精彩,如此的剧情设置较为少见,同时也很新奇。很少看到徐峥一本正经地演戏,这部戏中他完全没有喜剧元素在身上,更多的是悬疑和惊悚的元素。

 

在生活中,贾春宝家里的长兄就是心理咨询师,同时与全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也有长期的交往,甚至参与过诸如EAP之类心理咨询服务的产品的研发,不管是心理咨询行业还是企业行政管理与HR圈子内的朋友也都曾经多次建议贾春宝参加行业活动,考取个咨询师证书之类的资格,以拓宽职业道路,但苦于一直无暇深入研习。

虽然贾春宝未曾进入科班学习,也没有任何与心理咨询有关的正式的从业经历,但即使没有使用任何专业工具,都可以为身边的朋友进行常规的心理疏导与初级的危机干预,因此自我感觉与心理咨询这个领域之间也不算陌生。

 

《催眠大师》让我们想到了另一部涉及涉及心理危机干预的电影《异度空间》。作为张国荣临终之作,那部电影同样描写了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在面对自己内心深处压抑的情感,歉疚与自责所带来的痛苦,那种痛苦以梦魇、梦游与自残等方式呈现,虽然电影中的角色被治愈并释怀,但生活中的张国荣却选择永远离开。

原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更需要被关注,相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或者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他们更处于弱势地位。

 

在这个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不相信别人,想去了解对方甚至要去从星座、血型、八字中找答案。特别是有心理障碍、处于精神亚健康的群体,更是比比皆是,如何走出心魔,释放自己成为太多人需要面临的问题。

面对倾诉的对象,其实人更关注的不是“你是否相信我说的话”,而是“为什么我这么说,为什么我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虽然每个人都必然会有心理防御与阻抗,但能以姑且信其有的心态,或许能让对方放弃阻抗,而敞开心扉让别人自由进出。

都市聚居的生活方式让人内心的微妙变化被关注,出现了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还衍生出了催眠疗法,这种疗法可以使病人处于毫无防备的意识状态中,让医生帮助他走出心灵的桎梏,实现治愈效果。影片《催眠大师》便将焦点放在了这一题材上,教影迷如何面对和释然那段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刻的阴暗记忆。 

 

在常规看来,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在别人的意识中随意进出,不管是通过言语、场景还是技术手段,用冥想、疏导还是催眠的方式,让自己以另一重身份出现在对方的幻觉中,让对方忽略掉彼此之间的医患关系,并让对方在潜意识里接受自己并非商业服务者的角色。

在双方的角色定位方面,心理咨询师是强势者的进攻角色,处于防御态势的患者(咨客)要想得到服务就必须配合,放弃阻抗而被任意操控,放弃被别人认为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心理而用正常的心理进行替换,心理咨询师针对某些心理因素进行置换,而让患者(咨客)的病情有所缓解并被治愈。

我们习惯的是自己的心理被心理医生操纵,终于建立起来的信任,却在被治愈之后被迫断绝依赖感,心理咨询师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意象,用来替换我们基于记忆,而在内心树立的强烈的意识。

 

在平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换位思考放在嘴边,实际上是很懒惰的,我们不仅不想换到对方角度去思考,甚至不愿意动,而以静制动地等待对方过来,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此一来就更容易形成阻抗。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们什么是对错,什么是需要坚持与放弃的东西,什么是对我们自身心理健康更值得保持的东西。就如影片《盗梦空间》所描写的,把自己的意识移植到对方的意识之中,形成对方坚定的意志。

请你告诉我你的故事,真实情况,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对你的康复有帮助,在这样的时候,处在求助心态中的病人,自然会“缴械投降”,但真正酣畅淋漓的并不是来自真正的病人的阻抗,而是来自同行督导在专业上的挑战。

但实际上,心理医生与咨询师同样处于各方面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中,不仅自身的心理与记忆有深藏的敏感之处,而且也会保留曾经遇到过的患者(咨客)的故事,那些记忆残渣也会影响到心理医生和咨询师的心理状态,在咨询进展的当下,环境、光线、工作状态、身体状态之类的因素,也会影响咨询师的水平发挥。

咨询师与患者(咨客)之间“偷换概念”的战斗之中,咨询师的强势在很多时候是会产生副作用的。假如是一种对抗的关系,当其已经很疲惫,本身就已经处于下风。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关注为我们提供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疏导的专业人员的心理健康,他们在记忆深处同样有挥之不去的阴影与梦魇,同样有难以言表的痛苦与纠结,同时需要倾听、感受被治疗者的内心世界,在心理上处于优势的同时,难免会有残渣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我们不能如科幻片所描写的那样,让他们选择性吸收,选择性记忆,并选择性删除,所以总是会有一些时候,心理咨询师的内心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

咨询师与督导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督导,是面对面坐而论道,侃侃而谈,用理性的语言说应该怎么样,而不是进入对方的意识世界,提升对方的应对技巧。这种强行意识移植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奏效,即使发挥了作用,也仅仅在术的层面的,远远没有达到解决之“道”的层面。

 

心理医生(咨询师)之尴尬就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处理别人的感性的问题,自己在感性方面出现了问题,也只能用理性的方式去处理,如此就会让自己的感觉变得麻木,似乎一切都是病例与治疗工具,一切都是学术与技术,真正触及内心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即使内心再强大的专家,其脆弱之处都随时有可能坍塌。

其实心理督导未必比被督导的对象的内心更强大,专业心理咨询师也未必比业余心理疏导的爱好者更强悍,在咨询中心接受治疗的普通人,未必是唯一需要关爱的,饱受痛苦煎熬的弱势群体。相比之下,为别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疏导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内心更脆弱,一旦坍塌将构成更大是伤害

当我们放弃尊卑之别,不再有利益索求,以安全和谐平和为主旋律,我们就可以保持相对阳光与健康的心理状态。

 

贾春宝

2014年9月16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