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学区房”,应当如何化解?


 “学区房”这个庞然怪物应当化疗!

       各个城市的“学区房”房价,岂止是“天文数字”可以形容?!凡是有未成年孩子的城市家庭,都不得不思考“学区房”的问题。这是何其无药可救的一种怪病!

       取消中小学名校择优录取的“改革”之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区房”这个怪物。“学区房”说白了就是“拼爹”!!!

近年来,各地政府出招为“名校热”降温,但“学区房”始终是无法跨过的一道“坎”。因此,要缓解“名校热”的问题,首先应该稀释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让民众去追逐名校不得不手段百出。这些都是老问题,只是多年来教育部门虽一直放话要教育均衡,却只见打雷不见下雨。让教育资源均衡,所谓的方法是师资流动换岗,但这只是一种强制手段,缺乏激励机制 

针对此,笔者认为:名校热的根源,生源水平、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学校声誉、占有教育资源水平,实质上是相互促进的“循环关系”。因此,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手段,就是要打破这种不断强化的“循环关系”

所以,笔者主张:要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水平均衡化,最具有操作性的方法是:在义务教育进入新一教育阶段的升学考试录取中,对目前的名校学生适当扣分(声誉越高学校的考生扣分越多,在名校时长越长的考生扣分越多)。在此“规则”下,进入名校就未必能够获得正利益(反而可能获得负利益),这样,人们对于是否进入名校,就必须权衡利弊。进入名校就未必是最优选择

择校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形成一个“杠杆机制”。在就学领域里,其收益就是“学生成绩”以及“该成绩可以获取的升学顺位”,其成本是什么?目前的各种治理择校政策,其成本都是外部性的(不是“拼爹”,就是“拼运气”)择校行为对其“收益”而言没有任何内在成本。如果对名校生扣分的话,则就是增加其内在成本,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权衡作用,这就是治理择校的杠杆,也是促使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杠杆当前,需要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