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这本书早出版3年,它必然引起更一致的赞誉。那时,中国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奥运会,是一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中的最后希望,媒体上充斥着“中国模式”讨论。这像是对持续了30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的最好庆祝,一个74岁的老人则是这一切成就的启动者与建造者。他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在刚刚出版的这本《邓小平与中国的转型》中,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傅高义(Ezra Vogel)相信,邓小平不仅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而且若论对世界历史的长远影响,也无人匹敌。“谁在20世纪影响了更多的人”,傅高义说,“他让3亿人摆脱了贫困。”
当傅高义这样说时,很多人在倾听。他是东亚历史的权威,也是畅销书作家,能将学术研究与时代情绪结合在一起。1979年,他出版的《日本第一》极大地冲击了美国公众,它是对日本迅速崛起的回应。而这一次,他要帮助美国人理解中国的成功。10年研究,超过900页的作品,也匹配他的传主的历史地位。
它在很多方面都令人赞叹。比起他的前任毛泽东的多姿多彩,邓小平的个人一直隐藏在公众与学者的视野外。这是第一本关于他的详尽传记。同时,它也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做了更了细致的探讨与回顾。当世界惊叹于“中国统治世界”时,却忘记了它有个多么卑微的开始、经历了多么颠簸的道路。
但对于一个严肃的、更了解中国现状的读者来说,它的缺陷也显而易见。“系统性的忽略人权问题是这本书的特征之一”,方励之评论说。在傅高义赞叹经济发展的成功时,却留了很少篇幅给予天安门悲剧、他对异议者的压制,中国仍旧停滞的政治改革。邓小平从未真正觉得,中国可以享受自由、人权、民主这些理念与权益。
同样重要的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必须分清,什么是他给时代带来的,什么是时代自身的力量。傅高义一厢情愿地把中国成就都归在邓小平的名下。他的那句“他让3亿人摆脱了贫困”自身就存在着逻辑错误。他忘记了,是这3亿人通过劳动与才智让自己摆脱了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的统治,让这么多人陷入了困境,而邓小平也是这个压迫性体制的重要缔造者。当他启动经济改革时,一股巨大的能量早已积郁已久,只等喷薄而出。
邓小平的改革遗产【1904-1997】
邓小平的成就在于他响应了这股潮流,而非创造了它。而此刻的中国,邓小平的不彻底改革、暴力镇压学生运动的后遗症日益显著。尤其在过去的3年中,整个中国社会的情绪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因为没有政治改革,官僚系统重新迅速膨胀,它在吞噬掉人们创造出的财富。普遍性道德崩溃,正与1989年的血腥镇压与随之而来的幻灭感直接相关。
可以想见,在短期内,这本书仍很难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2013年1月,中文删节版在大陆出版发行——编者注)。但透过网络与媒体上摘录的零星篇章,它仍可能带来特别的影响。此刻中国,同时发生着对不同政治人物的怀旧潮流。一些人通过缅怀毛泽东来对不公正的现实表示不满。而对于一部分自由派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纷纷重新尊称蒋介石为“蒋公”,赞叹民国风范,是因为这个时代实在太过压制思想自由。
而2012年是邓小平的南巡20年纪念,正是他前往南方巡视与讲话,重启了因天安门屠杀而中断的改革。这本邓小平的传记无疑会让一些企业家与改革者不胜感慨,他们会说起80年代的意气风发的改革岁月,谈起南巡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 比起邓小平时代,过去的10年实在太过沉闷,整个社会像陷入了停滞。但缅怀的人们不要忘记,此刻的糟糕状况与邓小平的改革思路直接相关。正是在他表现最开明的1979年,他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不管他对社会作出多少让步,却从未忘记,没人能挑战共产党对于权力的垄断。正是这种权力垄断造就中国无穷的挫败与悲剧。
如果我们不能批评邓小平的弊端,则对他的所有赞美都不令人信服。这种重估在此刻中国亟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