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切


 追求真切

喻建国

 真,符合客观事实,与“假”、“伪”相对。古人有一种最简单的求真程序:卜贝,“真”字即从“贞”变形而得,贞从贝从卜。真表示真实确切,清楚明白,与客观事实相符合。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乡间也会称仙人为真人。《说文》有:“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庄子·列御寇》有:“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在《列子·天瑞》中还把太虚之域称为真宅,“归其真宅。”在《庄子·秋水》中有“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妙真经》更叙真为“自然者,道之真也。”

    真切一词最早见于元·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三折:“写字儿写得端方,对句儿比别人对的来真切。” 元·刘壎也用过,《隐居通议·文章一》:“此书非特曲尽事情,而当时朋友真切之意,尚可想见。”后又见于《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隐身北墻之侧,看得真切。”《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这荷叶乃是洋錾珐琅活信,可以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照着看戏,分外真切。”

真切,真实确切,确确实实的存在,千真万确的存在。凡真切者,必无假无伪无虚无吹。科学就是求真求切的学问,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定不是科学。 做人的最佳生活方式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它的生活效应是充满着幸福感和快乐感的一种生活,运用科学生活方式生活的人所操持的心态是成熟心态,在生活过程中的全部运转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其运转的时空效应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延绵,有利于所在群体和所在社会。也确实变成了真人,变成了仙人。

真切之理即真理;与事实或实在完全一致的陈述,即真理;具有本性的某种东西、现象、事物或一种人类经验,也被认为是真理。真理当然是客观存在,但是由于人的感知能力各不相同,感知方位各不相同,感知程度各不相同,感知时间各不相同,感知环境各不相同,人们对真理的判定也会存在差异。

在现实世界中,被大多数人认定为与事实或实在完全一致的陈述,即被认定为真理,但是却不一定果真就是真理。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被大多数人认定为与事实或实在完全一致的陈述,却被少数人看到这一陈述中存在着与事实或实在完全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少数人却看到了真切的内容,并做出了陈述,这就出现了真理在少数人手中的现象。

搜寻真切,明了真切,认识真切,掌握真切,陈述真切,执行真切,这是向上之人一生的作为,但是千万不要武断,一叶遮目的情况是常有之事,在自己被一叶遮目时,千万不要做出傻事,为真理而献身。

世间没有永远的真切,真切总有相对性,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真切也会发生不同,人们追求真切也就是追求其现实存在的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