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灿烂星空 心怀道德律令


     地处滇中腹地的双柏县是彝族先民的聚居地之一,多年的传承发展,彝族同胞在此地繁衍生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绽放出众多绚烂的文明之花,其中,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查姆”是彝语(双柏县彝族纳苏语),直译为“做人”,即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其外缘则为“万物的起源。”该史诗主要流传于双柏县安龙堡、大麦地、法脿三个乡镇纳苏支系聚居区,是一部书面文学和口碑保存结合的彝族百科全书,叙述了世界万物的来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时时会在耳边响起的天问。找到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解决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各种困惑显得尤为重要。
     在查姆中,彝族先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按照自己的想象,彝族先民把人类发展分为“拉爹”(独眼睛人)、“拉拖”(直眼睛人)和“拉文”(横眼睛人)三个历史时代。查姆中的这三个不同时期阐释与传统人类进化史大同小异,异曲同工。主要反映了彝族先辈们如何在艰难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进化,如何在凄风苦雨里锤炼自己顽强的生存意志,这既是对先民雄关漫道式成长的集体记忆,也是对祖先代代流传、生生不息的朴素民族文化的一种情感认同。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人类对自己行为方式最好的管束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于是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各种被喻为心灵鸡汤的道德令,其最原始的意义还在于从人们的内心深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教育。儒家经典代表作《论语》经过几千年的流传而经久不衰,其最重要的价值也在于为中华民族提供一种最朴素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恕之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之理,意在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善念和正义。
       在各个民族的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都会发挥各自优势和智慧,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也是对各族群众的一种内心约束。查姆形成过程中,一直注重对自己民族的一种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查姆据传有120查(彝族先民把叙述一件事物的起源称为一查),内容丰富多彩,当中不乏对族人行为规范约束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内容,《阿左分家》一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查通过民间说唱方式讲述了一个轮回性的兄弟分家的故事劝导人们要从善做人。
      故事围绕阿左兄弟俩及嫂嫂之间的相处过程展开。“父母双亡后,哥哥娶了妻,哥嫂好吃懒做,心肠狠毒,与弟弟不能和睦相处,并挑唆哥哥与弟弟分家。哥哥生性懦弱、贪婪,在分家的时候好的财产被哥嫂留下,不好的分给了弟弟。弟弟被逼走投无路,丢到了所分到的东西,到了山野砍树割草搭起草屋独自一人生活。弟弟出走后,哥哥的良心受到了强烈谴责,到山上寻找弟弟。弟弟认为,只要嫂子还不改变态度,兄弟俩就不能和睦相处,因此拒绝回家,并建议哥哥一起到阴间地府去学习礼规。在阴间,兄弟俩看到了在阳间里行恶多端者受到相应的报应后,心灵深处触动。回到阳间后,哥哥将在阴间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妻子,妻子顿然悔悟。痛改前非,于是同意弟弟回家,哥嫂还为弟弟娶了媳妇,一家人和睦相处,重先过上了幸福生活。”
       查姆里面这样的桥段还很多,都是借助曲折的故事情节来鞭挞人性中的假丑恶,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宣扬那些先辈流传下来的最朴实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期能不断规范当代人的日常言行。
      “我家祖辈都对查姆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多年研析和实地考证,我对祖先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更加深了认识,对自己的民族加深了一种族群的认同,也对自己先祖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充满了敬畏之心。”当地专门从事查姆研究的文化人士施文贵这样介绍自己对查姆的印象。
      除了书籍介绍,在双柏城中随处可见查姆文化的影子,这与双柏县委县政府对查姆文化的重视无法分开。该县近年新修建了一个广场,被命名为“查姆文化广场”,屏边的湖泊取名为查姆湖,还建设了查姆大道等设施,这有利于更多普通群众加深对查姆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另外,该县组织文化人士选取了查姆中的部分故事情节进行编撰提升,结合当地文艺特色精心打造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笔者到访双柏期间,正好赶上该县的隆重节日——火把节,表演原生态歌舞——《查姆》则是节日期间的重头戏。该舞气势宏大,叙事巧妙,既有对民族的起源的形象勾勒,也有对彝族传统文化承续和日常生活细节栩栩如生的刻画,让人耳目一新。
      道德和文明是人类用于管束内心、规范行为的重要准则,但常常最难管束的也是人心,道德和文明不足以规范行为后,法律随即发挥其作用。法律法规直截了当的约束必不可少,但道德文明的潜移默化也不可或缺。对更多类似查姆的探源和传承,也许正是从先辈们朴素智慧积累下的集体记忆中去寻找那份最本真的,来自灵魂深处的文明滥觞和道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