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围城
喊了多年的房地产调控,正在本届政府手中开始见效。然后,面对房地产价格的松动,更着急的似乎不是房地产开发商。据媒体报道(《中国证券报》刊载的《楼市或迎结构性“双松”一文》)称,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7个城市在限购方面有不同程度松动,占全部46个限购城市的八成。该机构认为,除一线城市外,其余限购城市都将在年内取消限购政策。当轰轰烈烈的地产大潮开始退去时,真相开始更为真实的呈现。或许,正如某房地产业者所言,有62%的利润都是被政府以税费的名义拿走(《第一财经日报》刊载的《开发商吐槽62%利润被政府抽走 官员该收礼还是收》一文》),只有被拿走蛋糕最多的一方,才是最着急的。
诚然,我们可以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其对房地产的依赖找到诸多借口,比如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就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不可否认,如果没有房地产火爆之下,通过各种税收为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很多事儿是办不成的。但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上看,这不过成为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这一矛盾的缓冲,掩盖、延缓了这一矛盾的爆发,导致这一矛盾被拖延解决,最终将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更大的麻烦。
事实上,地方政府患上房地产的依赖症的并发症还真不少,而付出的代价却是全民性的。商业地产价格的高企,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日常消费中将为租金支付更多成本,同样也体现在其无形中提高的创业门槛,过去一间小店就能养活一家人的故事,正在变成举全家之力为房东打工的悲伤,想要白手起家的资金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使得不少人的创业梦想放缓甚至落空。住房价格的走高,无疑减少了我们从工资上涨中获得的喜悦,将在城市立足的成本越推越高。更为可怕的是,买房的时间早晚,已经成为决定家庭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力量,甚至为同等收入的先进城者和后进城划下了不同生活品质的鸿沟。凡此种种,无疑都在伤害经济的活力,资本脱实入虚很难说与此没有关系。
只是,经过多年的捆绑,房地产已经与地方政府结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房地产需要政策支撑以利自身发展,特别是在下降周期时,需要政府的托市。而地方政府也无法忍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导致的财政收入下降。
其实,现在的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像是一座围城,所有人都在城中,所有人也都想着突围。开发商抱怨政府拿走了太多,无非是觉得自己挨了骂名却没捞够好处,行情不景气却还没到要么亏要么死的境地,如此这般也不过是推卸责任和想重新分账罢了。地方政府其实心里也明白,房价不可能无限的上涨,总有玩不动的那天,期望着税收制度改革,换种方法更安全的剪羊毛,只是,改革总是需要时间,该托的还得托着。普通百姓,有房的忧心房价跌了,这得赔钱,没房的却又盼着房价跌得越多越好,好早点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更多是,从事着和房地产相关产业的人们,房地产的一兴一衰,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得一部分,关系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走进围城或许是因为无知,也可能因为无奈。但走出围城,则需要智慧与勇气。地产围城,如何突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一道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你的答案又会是怎样?